第2頁(第1/2 頁)
夏林二人眼前一黑,沒想到居然真穿越了,而且穿越到了這個亂世。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崇禎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閹黨,魏忠賢籍沒自殺。閹黨的覆滅,給晚明的政治天空帶來了一瞬的希望,又流星一般的消失。割掉一個爛瘡,並不能讓早已渾身潰爛的病人起死回生。北有滿清虎視眈眈,腹心之地有李自成等流民為禍,大明――這個漢人最後的中原王朝再也無力迴天,踏上了覆滅的道路。
平復了一下心情,夏天南問說:&ldo;老鄉,你說的胡老爺是什麼人?&rdo;
女人說:&ldo;我夫家姓譚,排行第二,你叫我譚二嫂就行。&rdo;說著眼淚就留下來,&ldo;提起胡老爺,他是我們村的禍根啊……&rdo;
從女人哭哭啼啼的講述中,夏天南和林偉業瞭解了大致的情況。
萬曆四十五年臨高地震,馬裊鹽場的灘田被沖毀了許多,有些地方沉到了海里,鹽場的生產能力一直沒有恢復到最初的水平,但是官府規定的折色銀一點都沒少,鹽丁們逃亡很多。雪上加霜的是從萬曆末年開始海寇經常來鹽場搶劫鹽引,鹽丁們被殺的被殺,逃走的逃走,現在村裡只剩下四百多個鹽丁了,而最多時有七八百鹽丁。古法的曬鹽完全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人力少了之後生產更加難以維繫。每年的折色總是繳不齊,官府催課又急,村裡的丁壯們平時都躲起來。幸好馬裊土地尚多,又有馬裊河水灌溉,鹽丁在曬鹽之餘,另外墾田種些糧食,還能果腹。只是擔驚受怕而已。
按照官府的規定,鹽場是採取折色繳納的制度。也就是說鹽丁們並不需要直接向官府繳納額定的鹽,而是將鹽折成米或者銀子。舊年的規矩是每一引摺合米一石,後來,又把折米改稱了折銀:先把鹽摺合成米,再按米價摺合成銀子。馬裊鹽場的鹽額是&ldo;一千四百一十七引二百三十斤&rdo;,折色米就是一千四百多石。折色銀按崇禎年的行情就得要二千多兩。
鹽課折色繳納對鹽丁們來說有一定的好處:生產不再受官府的監督控制,只要按時繳納鹽課,基本上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日以繼夜的獻身大明的鹽務事業了。出了鹽之後,自然會有商人來購買,若是鹽曬得多,行情又好,那麼日子還過得不錯。有人嫌曬鹽太苦的,用經商或者墾荒的收入來繳鹽課銀的也有。
但是地震之後,一切都變了樣。附近的大戶胡老爺利用村裡鹽田被沖毀,鹽課銀一時間繳不齊的困難,用借債代墊的方式,漸漸把控制了鹽的大部分銷售。但他的收購價卻比行情低了許多,鹽丁們累死累活曬出來的鹽,填還這筆連環閻王債都不夠。他還勾結官府,包攬鹽課,硬說如今米價高昂,每石米的折色得三兩銀子。這邊的高利貸還不清,那邊的官課又欠得一塌糊塗。鹽丁們知道他從中搗鬼,卻又不得不央求他在官府面前代為緩頰。久而久之胡家成了村裡實際上的統治者,鹽田倒似成了胡家的私產,盤剝日重。加上這些年海賊每次來臨高,總要搶劫鹽場裡的鹽引,又殺了不少人,村子變得越來越凋敝。
最近胡老爺催課催的急,村裡既交不出指定的折色,青壯只好日夜都在鹽場裡曬鹽,老人們就去開荒種地,保障村裡人的口糧,所以村裡白天基本上沒什麼人。
說完村裡的情況,譚二嫂心情漸漸平復了一些,告知二人:&ldo;你們漂洋過海的,船沒了,也是苦命的人,若不嫌棄,你們在我家先歇著,我還得去鹽場一趟&rdo;。
夏天南忙說:&ldo;譚二嫂你去就是,我們幫你看著屋&rdo;。
譚二嫂嘆口氣:&ldo;這家裡又哪有什麼值錢物什,不妨事的。&rdo;說罷自便去了。
夏天南看看屋內,連件鐵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