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晉文公設定三行(第1/2 頁)
說來也怪,自曹國復國後,晉文公的病果真好了。
晉文公的病一好,他便開始琢磨晉軍的戰鬥力問題,這是先軫與他交流不止一次的問題了。
晉軍自晉惠公時實施州兵制以來,兵源相當充足。
先軫自從城濮一戰後一直在考慮晉軍的戰鬥力提升問題,這是一位真正的名將。
真正的名將,不但會總結教訓,也會積累經驗。
如城濮大戰,儘管晉軍取勝了,但這裡面有大量的經驗教訓值得先軫這樣的名將總結。
先軫思考的是這個問題:城濮之戰時,為徹底地、全面地包圍楚左軍,自己將中軍分兵調轉車頭橫擊楚軍,終於使楚軍潰敗。
這當然是正確的戰術運用。但如果當時自己率領的不是戰車部隊,而是純步兵部隊,那會更加靈活!
在平原地區作戰,戰車的威力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叢林山區作戰呢?
晉軍的主要敵人應該是兩個,一是楚國,二是北狄。
對付北狄武裝,戰車到底有多少優勢?
還有,楚國多山林沼澤,如果晉國有一天侵入楚國呢?
戰車雖然是最主要的裝備,但機動靈活性確實不夠。從某種意義上講,戰車反而成了累贅!
還有,戰車太昂貴了。
如今,晉軍兵源充足,如果按戰車標準配製部隊,那晉國可生產的戰車量,遠遠跟不上可以武裝起來的軍隊數量。
怎麼辦?難道非得需要戰車嗎?
“主公,我們得設定步兵部隊了!”先軫對晉文公道。
晉文公何不曾想著設定步兵部隊?但按周禮,一國只能設定三軍,超過三軍那便是違規。
現在晉軍已經是三軍了,再增加部隊,怎麼行?
先軫幫助晉文公解決了這個問題:“主公,我們再設三軍,但對外不叫軍,叫行。名義上仍舊只是三軍,新增加的三行從屬於三軍即可。”
按先軫的意思,新設的三軍叫三行。但三行不是正規軍,而是正規軍的後備役部隊,這個後備役部隊不配戰車。
在軍隊以戰車為計量單位的春秋時期,沒有戰車哪能叫正規部隊?
既然不是正規部隊,那就不算違反規定。
妙哇,晉文公拍案叫絕。
於是,自晉文公設中、上、下三軍後,晉國又開始了大規模的軍制改革,藉著兵源充足,新設立了中行、上行、下行共三軍。
行,指的是步兵。
其實晉國很早就設定過左行和右行,但當時那只是專門用於保衛國君的步兵,而且規模小得很。
而現在的三行,名義上是從屬於三軍的後備軍,其實完全是三個步兵兵團。
而且,這三行,每行只設一將而不設佐,不像晉國三軍那樣有帥佐。
三行將的地位也相對較低,都只是晉國大夫而不能進晉國的卿級班子。
先軫設立三行的目的,一是擴充軍隊以滿足晉國維持霸業的超強軍力需要,二是有效解決戰車機動性不足的問題。
在先軫看來,今後的晉國要擴充地盤,將會不斷與晉國周邊戎狄武裝作戰,那這三行就可以成為主力。
但晉文公考慮得不單單是軍事層面的東西,這位春秋霸主設定三行的目的很多:
一是要給那些在城濮之戰中獲得戰功的將軍們封賞,而將軍們最需要的就是帶兵統軍。
二是晉國地理位置特殊,周邊還有許多白狄等遊牧民族存在,這些遊牧民族時時要來侵擾晉國。
晉文公需要邊境有常備武裝,而新設定的三行軍就可以發揮這個作用:
作為晉國常備軍以防禦邊境以外的戎狄武裝!
三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