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3/4 頁)
每次去就會因為各種流言被取笑一番,這也讓海蘭察生出了趕緊逃離和親王的念頭,這種不正經的性子太可怕了,反正像海蘭察這種外表質樸,內藏狡詐的人都受不了,這才有了請旨一事,乾隆也是看了海蘭察被自己弟弟幾番捉弄,才大笑出聲,至於暗中監視親弟弟之事,乾隆可沒絲毫愧疚。
小劇場結束,鏡頭轉回太后一行。
一路上旗幟飄揚,車蕭蕭塵土漫天,好在春天的天氣很溫暖,除了風塵大些,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紫薇和晴兒常常跑到太后的車駕裡,陪太后聊天解悶,路過府州縣城之時,也有不少百姓跪拜,可能是沿途官員都清理過了,倒沒有出什麼攔駕喊冤之事,一路上奢華宣揚,極是威嚴。
在紫薇這個有南巡記憶的人來說,太后出行可比她那個阿瑪簡單多了,路上也沒有因為官員接待而停留,更不可能涉足娛樂場所,這樣真的很愉快,就這樣一直到五臺山,五臺山的眾多寺廟的主持都帶著僧侶在山腳候駕。
她們一行人到時,這些僧侶不能免俗的行禮迎接,太后早決定了去菩薩頂進香,宿在皇城,(皇城是康熙年間修建,為康熙赴五臺山進香的居住場所,是御用之地,只有皇家人能居住,一直保持修繕。)紫薇自然是知道的,菩薩頂是一座和皇宮相似的建築,寺內並非漢人傳統的佛教,而是滿蒙幾族信奉的喇嘛教,康熙爺、她的皇阿瑪都曾來參拜過。
這裡更是傳言中順治爺出家的地方,好象還有青黃廟之之分,這個她就不太瞭解了,她身上一半是滿人的血,一半是漢人的,更何況教養她的母親是漢人,顧師傅雖然教了滿蒙語言、文字,但她刻在骨子裡的卻是漢文化。
菩薩頂位在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神話中都留傳著此處為文殊菩薩的道場,白話的意思就是文殊菩薩的居住之處,故又有真容院、大文殊寺等稱呼,菩薩頂是太后等滿人的說法,漢人們則不如此稱呼。
那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建寺於北魏年間,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朝後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後來有傳言順治爺出家,康熙爺又來此進香,自那以後就有順治爺出家在此的傳言,滿蒙兩族都喜來此處進奉。
據說康熙爺曾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後來雍正爺年間翰林院檢討鄭禧聯合五臺縣知縣陸長華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稱大喇嘛以來提督特權,和眾僧侶橫徵暴斂,漁肉鄉民,後被雍正爺治罪。
一個順治爺的傳言,一個妃子寺的流言,說起來紫薇更相信前一個,康熙爺是多麼聖明的一個人,三十幾個皇子,後宮雨露均霑,卻一直嚴己律人,從無荒唐行為,怎麼會有皇阿瑪那樣風流習性,要說封大提督是為了照顧順治爺還差不多,不管怎麼樣?世事不足百年,滄苟以過,這裡卻變成了皇家專用的寺廟。
紫薇原本以為,來五臺山齋戒是種苦日子,可能還要和僧侶們擠在寺內,後來太后說了居住在五臺山的皇城,紫薇又以為那是誇張的說法,肯定跟個大宅差不多,可是入住之後,才知道她小看了皇家的權利,這裡簡直和皇宮一部分宮院模樣差不多。
真當的起小城之說,園林景緻無一不全,除了陪同太后進香,沒日吃素齋,平日裡跟宮裡沒什麼差別,就這樣紫薇也安心居住下來,離了皇宮那沉暮地方,紫薇也多了歡笑,每日一同陪伴太后,有時去園子逛逛,有時試著做素齋,但總沒有大師傅們做的可口。
趕上太后高興了,還會命太監、宮女護著她倆去近處山上各處賞玩景色,見識見識,也是如此兩人才知道這裡寺廟之多,超呼她們的想象,不過風景也不錯就對了,不過二人不知道的是,她們遊玩之時,暗中始終有護衛保護著。
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