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李典立功(第1/4 頁)
從戰略角度上,孫許可權於冷兵器時代的行軍能力,攻城能力,實在是作戰艱難。其實正面攻城戰直到發明槍炮的時代才逐漸解決。在當下的三國時代,是很難解決這個問題的。孫權也可以製造投石車攻城,但是除非把工場設定在汝南或者很靠近彭城的地方,不然限於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把笨重的投石車從東吳運輸到千里之外的彭城,還得過九華山的山區山道。這些都不可能實現的。不然袁尚為何把製造工場放在距離前線最近的黎陽郡,就是因為能夠運輸。不然在鄴城製造哪怕千門投石車,又如何運輸到陳留郡?
孫權從計策層面也已經是最大限度的運用智謀了,用呂布招降高順試過了,分兵攻徐州城引誘彭城出兵失敗了,鏖兵計效果甚微,退而復返的偷襲也被袁軍盡數識破。
從武力上,孫權七萬大軍四面攻城,連攻三天,損失上萬人,卻只能望城興嘆;後來鏖兵計也曾趁著彭城守軍疲乏,發動幾次大規模進攻,雖然殺傷了一些袁軍,但是彭城依舊穩如泰山!
孫權收攏軍隊,最初的七萬大軍只剩下四萬五千人,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折損了兩萬五千人,卻什麼都沒有得到!
孫權不禁是心灰意冷,他也在努力的回想原史中,那些將領都是怎麼破堅城的,想來想去似乎也都是守城將領與自己主公有矛盾從而叛變。三國成型後,正八經的國戰,無論是蜀國攻魏國,還是魏國攻吳國,還是蜀國攻伐吳國,面對要塞,面對堅城,正面進攻,幾乎沒有成功的。饒是強悍的劉備舉七十萬大軍為關張報仇,也在陸遜的層層防禦下最終敗北;饒是諸葛亮這種智慧高超之人也在司馬懿的防守體系下五六次的吃癟,還有一次空城計去和司馬懿博弈,好在司馬懿選擇了養寇來維持自己的權力,不然諸葛亮也就早早的在第一次北伐時就被魏國生擒了!
無奈之下,孫權只好撤軍,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
東吳一批非常重要的糧草被袁軍截了!全部付之一炬!
且說李典的兩千游擊隊一直潛伏於九華山之中,他們在華佗的醫療資料中找到一種祛除蚊蟲的藥方,並且大規模的採集和使用,以確保他們在夏季的山區能夠潛伏。李典還選擇了一些通風乾燥的山洞存放糧食和兵械物資。李典還在出發前就讓司馬懿選取徐州城中軍民有獵戶經驗和熟悉九華山的當地人加入到游擊隊中,這樣李典很快就摸清楚了九華山的情況。
李典本人也是每天裝作獵戶,在九華山內佯裝打獵,其實是在偵查東吳軍隊的糧道運輸路線。
不出十五日,李典就把東吳軍隊的路線摸熟了,還確定兩處吳軍必定在山中歇息的營盤。李典最終選取一處道路相對狹窄,而且樹林茂密的地方作為伏擊地點。就專門等大批的糧草物資經過再下手。平日裡,李典會故意放一些小批的物資運往彭城吳軍大營。為的是放長線釣大魚,防止打草驚蛇!
然而近期,有一批重要的糧草物資要經過九華山運往彭城,這批糧草足夠東吳大軍一個月的開銷,數目非同小可。
李典認為時機已到,於是開始部署作戰計劃。
這一日東吳的兩位將領陳武,董襲,率領三千士兵押送糧草經過九華山。天氣炎熱,山區又十分乾燥,導致運糧隊伍計程車兵們都十分疲乏,加上這裡並非交戰區,運輸隊來回經過十幾次也都十分安全,別提袁軍偷襲了,就連半個袁軍的影子都看不到,最多看到幾波打獵的獵戶于山中打獵。陳武,董襲倒是在九華山見過老虎(華南虎),倒是沒有見過袁軍。
所以整個運輸隊的防備十分鬆懈,儘管孫權曾經告誡行軍時要注意防範,但是後勤部隊還是陽奉陰違。兩位將領也都把運輸工作當成了苦力工作。
李典的斥候都扮作獵戶,老遠的觀察這支部隊,並且把情況回稟李典。李典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