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致兩千年後的你(大結局)(第1/7 頁)
第五倫面對的首位敵手,叫“天災”。
作為揚雄的學生,這些年來,不學無術的第五倫好歹將五經起碼翻過一遍。。。他見《尚書·周書·泰誓上》說:“惟人萬物之靈。”而另一本重要的經典《孝經》中引孔子的話說:“天地之生,人為貴。”文明與國家創造後,人更了不得了,天子威風地自詡“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興沖沖地就要畜天地萬物了。
但哪怕是最穩固延續能力最強的中國王朝,遇上氣候大週期變動,一樣脆弱不堪。
過去數十年發生的事便足以證明,感謝歷代天官孜孜不倦地記錄物候變化、霜期初雪、災異,桓譚透過這些資料,確認了第五倫的猜想:自前漢元、成以來,氣候確實在一點點變冷。
原因不得而知,第五倫猜測,或許是數萬裡外,某座島上的火山轟然噴發,漫天的火山灰進入平流層,減少了陽光直射;也可能是上一個溫暖期,兩極冰川融化,導致某條洋流停止流動,或由熱變冷,直接改變了亞洲東海岸的氣候……
隨著災害頻繁爆發,糧食收成產生波動,曾經抵達過古典時代歷史制高點的強漢,就此不可避免地衰敗。王莽上臺,自詡天命之子,但氣候並未因此風調雨順,反而每況愈下。
現在,這天下由第五倫接手了,老天爺依然沒給穿越者面子:漢武時在朔方諸郡能夠種植的稻穀再難產出穀子,幷州沿邊無法養活大量屯兵移民,農牧分界線日益南推;關中的竹子大片枯死,熊貓紛紛從秦嶺北麓往巴蜀遷徙;幽州渤海沿岸開始累年結冰,烏桓頻繁擾邊,遠在大興安嶺的鮮卑熬不住凍,開始出現在帝國視野中,東北一度興旺的扶餘國步入滅亡倒計時;曾經炎熱的江東,某一年冬居然開始下大雪,過去無凍的淮河出現了冰凌……
“凜冬將至。”這是第五倫必須面對的現實,他的王朝,一頭撞上了歷史上的“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寒冷期”。
好在,解決辦法,第五倫也已找到了,除了繼續大搞發明促進生產力,補上因氣候變化減產的糧食外,就是向南!
“前漢武帝開拓朔方、河西、西域,時移世易,氣候變了,魏朝不能走前漢老路,未來只能往南方使勁!”
如今天下人口北眾南寡,正好和兩千年後截然相反,江淮以南,還有大量處女地,不說讓經濟中心提前南移,百年後若能讓南北並駕齊驅,第五倫也算完成歷史使命了。
往溫暖的地方跑,本是人的天性,阻礙者,無非是森林沼澤、毒瘴猛獸,還有安土重遷的習俗,所以第五倫真得謝謝劉秀。
“秀兒,已替我開發南方十多年!”
現在,是時候接盤了,就算劉秀跑到交州,也就是後世兩廣負隅頑抗,廣袤的長江中下游,也足夠第五倫消化上一二十年,還能以南征為藉口,將大量兵員派去屯戍。
而他的第二個敵手,名曰“地殃”。
其實並不是地,而是地上的水,黃河水。
從漢武帝時首次決口,到元、成、哀帝時愈發肆虐,再到王莽時再度決口改道,在第五倫看來,黃河的失控是必然的。
畢竟,這是一條泥沙含量冠絕世界的大河,按照王莽時治河官員“一石水,六鬥泥”的估計,竟高達60。就算千防萬防,長達萬里的流域,也難以避免泥沙淤塞河床,堤壩越抬越高,一旦稍稍鬆懈,遂潰決氾濫。
第五倫令水衡都尉杜詩,以十萬人民力為勞工,耗費數百萬糧,在黃河新道修築起堤壩,關鍵堰塞水門更用名為“息壤”的水泥澆築。自此之後,冀州、兗州、青州不再隨時會被大水沖刷,大河赤眉陸續回到故土,重新變成編戶齊民,加上汴河渠修築成功,豫州附近幾十個縣的土地都變成了良田。
但第五倫覺得,黃河也只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