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他們住在舊藩邸的大雜院,聽說在麴町區的赤坂溜池附近。雖說是大雜院,其實是藩主大宅內靠圍牆的一幢差不多門面七公尺寬的獨門獨院房子。雖然父親已經不在藩主家工作,但那時藩主還是會照顧以前的藩士,所以不需要付房租。
三年後,發生了維新後最大的內亂西南戰爭。在此之前,誰都無法預測未來會如何發展。所以,全國各地失去工作計程車族,就像父親的橋上家或母親的內村家一樣,對新時代深感不滿。
曾經擔任維新主要戰力之一的鹿兒島縣士族集體離開新政府,蟠踞家鄉這件事成為推動西南戰爭的決定性一環。許多人認為藩和武士即使無法回到以前的時代,但或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復活。那就是所謂的&ldo;士族叛亂&rdo;和&ldo;自由民權運動&rdo;的時代。
實之的母親在東京住了六年。雖然住了六年,但母親從來沒有提到文明開化、壽喜燒或是火車的事。
每次提到東京,母親就會重複以下的話。
當時的東京禍亂相踵,小偷和強盜橫行。聽說人口大量減少,城裡一下子變得冷冷清清。我整天都守在大雜院裡,很少出門,不知道外面的變化。
但我還是有幾次出門的機會。當時,我所看到的幾乎都是這樣的東西。原本的藩主宅第變成了一片原野;有的好像變成了鬼屋;還有的變成了茶田和桑田……。我記得當時在想,這就是所謂的&ldo;國破山河在&rdo;吧。
當時,母親完全不知道已經改名為橋上隆的父親到底從事什麼職業。他每天早出晚歸,每個月會拿一次生活費回來,但他從來沒有告訴母親,這些錢到底是做什麼工作的報酬。是秩祿處分?或賣掉老家祖產的房子所得的錢。只是那段日子衣食不缺,家裡也有丫環和女備,生活得以維持士族的體面。
哥哥在明治九年(一八七六年)出生。從那時開始,父親很少回到舊藩邸的大雜院,拿錢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不久之後,發生了西南戰爭。沒想到新政府的平民軍在短時間內,便平定了鹿兒島縣士族。於是任何人都清楚地看出,時代絕對不會倒退。
從那個時候開始,父親不再拿錢回家。當時,母親本身也有儲蓄,但在母親用完積蓄後,生活頓時陷入困頓,家產也被父親花用殆盡。
即使如此,父親每個月還是會回來一次,偶爾會帶回一大筆錢。父親每次都用這些錢叫了一大桌酒菜,心情大悅地催促母親:&ldo;來,快吃,快來吃!&rdo;自己則不停地喝酒。
你父親的工作好像和報紙有關。
這句話不是母親說的,是外祖母告訴實之的。外祖母從來不說一句父親的好話,每次提到父親,都充滿不屑的語氣。但其實外祖母也不清楚詳細情況。
實之在學校讀到維新那一段歷史後,大致猜出幾分。所謂&ldo;報紙&rdo;應該是指西南戰爭後,全國各地盛行的自由民權運動。鹿兒島縣和山口縣的一部分士族,聯合不甘被新政府掌握主導權的其他府縣出身的人,開始在報紙上發表言論,組成了反政府的陣營。這項運動和承受沉重稅賦之苦的各地農民結合,逐漸發展為秩父事件等地方暴動。等這些運動漸漸平息後,日本才終於走向安定。內閣成立,頒布憲法,議會開議,終於發展到如今的面貌。
橋上隆和母親的生活在明治十二年(一八八〇年)四月畫上了句點。之後獲得子爵封號的藩主不願意繼續照顧舊藩士的生活,要求他們搬出大雜院。使他們原本已經一貧如洗的生活雪上加霜,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接到通知的幾天後,父親剛好回到大雜院。夫妻兩人商量後,母親做出了決定‐‐和父親分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