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天下一統(大結局)(第1/3 頁)
33師、34師、35師過江之後,沿滁河南岸一路西進,於11月25日中午抵達廬陽城下。
(地名改一下,上一章就算了,否則又被稽核)
這裡是淮軍一系的老巢,幾代淮軍將領都把家安在這裡,一旦被攻克,意味著他們多年攫取的利益落在興夏軍手裡,因此,這些“軍功世家”糾集了大約兩千私兵,裹脅著大約五千守軍進行了激烈抵抗;
為首的正是李章桐的胞兄李章泉,也就是前粵省湖廣總督,還是被興夏軍攆走的;還有李章桐的長子李忠澎,以及孫子、侄孫等等;
可惜兵力、戰力過於懸殊,戰術也存在代差,接戰不到一個小時,城頭上的守軍便死傷慘重;
督戰的所謂“勳貴子弟”不得不將殘軍撤下,以保留實力和興夏軍打巷戰;再不濟,哪怕是跑路也有護衛隨行。
他們原以為興夏軍會先攻佔整個蘇省,因此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否則早就提桶跑路了,怎麼會在這裡玩命?
興夏軍隨即各派一個營登上了城牆,又掩護更多的兵力上來,隨後控制住街口,清除了城門內的堵塞物,開啟了幾道城門,主力隨即源源不斷地進城,把持住所有城門及重要街口後,由一個師分兵逐街逐屋搜尋;
此起彼伏的槍聲、爆炸聲中,守軍的空間不斷被壓縮,企圖突圍的都遭到了另外兩個師的阻擊,鑽到房屋內躲藏或負隅頑抗也會被震爆彈招撥出來,可謂是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守軍最終喪失了士氣,陸續開始投降,被興夏軍繳械後看押起來。
城中很快只剩下那些私兵在抵抗,數量也僅剩一千不到,而且分散在幾座大宅子裡;這種情況下抱團才是明智之舉,但誰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家當去守衛別人的錢財。
興夏軍隨即將幾戶豪宅分割包圍,用山炮轟塌圍牆攻了進去。
李章桐的宅子裡,其李忠澎長子質問道:“你們興夏軍號稱以復興大夏為己任,為何攻打某傢俬宅?”
33師97團團長回懟道:“國賊人人得而誅之!十年之前,馮子材將軍在安南以北戰勝了高盧軍,寶島守軍也在淡水擊退了高盧軍,李某人卻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將安南的保護權拱手讓人,為其入侵埋下伏筆;又屢次出賣大夏利益中飽私囊;何況,這次也是你們主動與我軍為敵!”
李忠澎憤然道:“家父只是奉命行事!”
“他可以告老還鄉!有淮軍和水師在手,難道京師那個老妖婆敢動他?”
“你……”
“你什麼你!話止於此,都放下武器投降,否則殺無赦!”
在黑洞洞的槍口威懾下,李忠澎果斷從心,讓護衛們放下了武器,隨即被繳械、收押。
隨後清查整座豪宅,搜出價值兩千萬兩白銀的財物,還有輪船招商局、津滬電報局、開平煤礦等工業集團的股份,以及廬陽、安慶、維揚、桐城、蕪湖、京師、松江等地的房契,以及在徽省的六萬畝耕地的田契,被一股腦充公;其家屬、護衛因為武力反抗興夏軍,將面臨著流放、苦役等命運;僕役、侍女、長工等人甄別之後,與主家沒有親緣的全部遣散。
其餘幾座宅子以及諸多衙門、兵營、倉庫等地也陸續被攻了下來,財物及重要賬簿、公文全部封存,反抗者同上處理。
興夏軍分兵駐守後,將整座城池肅清了一遍,又擊斃、抓捕了大量趁亂為非作歹者。
三天過後(11月28日),廬陽城恢復了秩序,興夏軍篩選了2000被俘的淮軍,又招募了3000青壯,再留下一個步兵營協防及訓練,主力則肅清周邊,楊興飛專門叮囑,攻打廬西縣時,注意保護好聶功亭的老宅。
12月15日,淮南、阜陽、六安、當塗、珠城等地被肅清,隨即分頭行動,33師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