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第1/3 頁)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ldo;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rdo;(《莊子&iddot;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ldo;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rdo;(《莊子&iddot;知北遊》。)]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於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ldo;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rdo;(《莊子&iddot;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ldo;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rdo;(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ldo;莊子夢為蝴蝶&rdo;,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ldo;小國寡民&rdo;思想的典型表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後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與&ldo;道法自然&rdo;觀相聯絡的,莊子發展了老子社會政治學說,要求回到&ldo;渾沌&rdo;世界去,即所謂&ldo;至德之世&rdo;。他說:&ldo;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異,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rdo;(《莊子&iddot;馬蹄》。)又說:&ldo;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rdo;(《莊子&iddot;至樂》。)可見莊子所嚮往的社會是沒有階級壓迫和戰爭禍害的大同之世,這在當時固屬幻想,但要求恢復&ldo;素樸&rdo;,即人的自然屬性,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在人類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遠影響的。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莊子對這種&ldo;至德之世&rdo;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說明,以致主張&ldo;絕聖棄知&rdo;、&ldo;掊斗折衡&rdo;,則是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
正是由於冷酷現實的無情,莊子在人生觀方面又集中體現在所謂&ldo;逍遙遊&rdo;,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他在《逍遙遊》中說,大鵬的高飛,要有一定的條件,即&ldo;有待&rdo;,這不能算是絕對的自由;而要真正地達到自由,就要無條件的,即&ldo;無待&rdo;,這樣才能&ldo;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rdo;,自由自在地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天地之間,從而達到&ldo;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rdo;的精神世界。能達到這樣&ldo;無待&rdo;的人,才算是&ldo;至人&rdo;、&ldo;神人&rdo;或&ldo;聖人&rdo;。莊子的這種&ldo;逍遙遊&rdo;的人生觀,實質是企求擺脫現實煩惱的一種自我精神麻醉法,是典型的消極遁世思想,在當時社會現實中是有害的。但他既追求歸本自然,否定天命觀,擺脫人間的不平等,無疑為人的自我認識,提供了新的啟示。
莊子思想豐富多彩,不愧為我國古代突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三、屈原思想
屈原的作品甚豐,據劉向、劉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