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5 頁)
對應的具體物質。
2.模糊模式
生命是一種模式,但這個模式不是不變的,就人體而論,這樣的組合模式是不斷變化的。從小到大,我們的大腦是不斷變化的,我們的心臟、體重、面板都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認為存在不變的自我,實際是認定一種模糊的模式,而不是固定的、不變的模式。
一個人缺少一個胳臂,我們還是承認他是原來的自己,只是認為形體上有變化。一個人經歷不同,我們認為他還是他,只是性格變化了。這說明生命模式不是清晰的,是模糊的。
結論:生命第二個特徵,是模糊的組合模式,而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
3.意識融合
生命組成了生命,就意味說人有意識,細胞也有意識,那麼人的意識是如何形成的呢?
為了說明這樣的問題,宇宙生命論將生命的意識分為本級意識、次級意識、上級意識三種層次。
比如當我們談論人的時候,人的意識就是本級意識,細胞意識看成次級意識,企業、國家這樣的人類組織意識看成上級意識,這樣就可以描繪意識的形成過程。
人的意識是如何運轉的呢?比如說你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前面有兩條分叉的路,你是如何選擇其中的一條路,而放棄另一條路呢?
實際這個選擇完全是感覺,是細胞意識的組合決策,類似大腦細胞同時進行投票,選擇哪一邊的細胞多就形成|人的意識選擇哪一邊。
人經常會決策反覆,物質構成的思維為什麼會出現反覆的變化?
如果是因為未來的情況證實了以前的決策錯誤,這種後悔,可以當成對過去決策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
很多人性格優柔寡斷,剛決定的一件事情,很快就改變了態度。如果是因為外來的因素改變,可以認為是環境因素影響,是他進一步深思熟慮的結果。可有時候環境什麼也沒有變化,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發生態度變化,嚴重的能出現選擇性障礙。
這種反覆無常的性格是經常可以遇見的,如果完全用物質運動來解釋後悔的行為,就根本行不通,因為不能解釋意識是如何經常變化的。
宇宙生命論就可以解釋這種情況:因為人的本級意識是細胞次級意識融合的產物,這樣的決策變化是因為細胞的活躍變化不確定性導致的。
有一個專案要投資,幹還是不幹。形成這樣的決策是需要大腦細胞參與的,比如說60億個細胞說幹,40億個細胞不幹,那麼就會出現人的本級意識說要幹。
問題是大腦細胞並不是全過程的參與決策,每個大腦細胞是處於啟用和抑制這兩種狀態,每個細胞的意識是不一樣,通常事情大腦細胞的意識是比較一致的。比如電是危險的,沒有幾個大腦細胞決策要人去觸電,這等於它自己想找死。但如果涉及到比較複雜的問題,投資、婚姻、人生選擇等,那麼大腦細胞的意識就不統一了。
這樣就可能出現,某件事開始是60億個細胞說幹,40億個細胞說不幹,人的本級意識是要幹。過了幾分鐘,說乾的細胞休息了一部分,又有不少細胞被啟用,它們加入到說不幹的行列,就會形成本級意識不幹的情況,因此表現為人馬上就翻臉。有時候更奇怪,細胞之間啟用和抑制情況又變化,導致人就表現為反覆無常。
經常反覆的人有兩種:
一是懷疑心重,大腦細胞已經培養了一批專門提反對意見的細胞。
二是經歷坎坷,一件事決策總喜歡研究正反兩面性,充分論證,本來是好事情,可這樣的思維形成了習慣,結果大腦細胞也被訓練成兩大陣營,所以經常反覆無常。
結論:生命第三個特徵,本級意識是次級意識的融合
4.加權融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