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1/3 頁)
搭檔點點頭:&ldo;是的。&rdo;
我:&ldo;原來是這樣……&rdo;我透過玻璃門看著催眠室的她,她此時也正在望著我們。
搭檔:&ldo;雖然她從事的職業是法律相關,但是她卻活在框架裡太久了,能夠替別人脫罪,卻無法赦免自己……就像是對法律條款的依賴一樣,她的自我釋放也需要一個裁決才能赦免自己……&rdo;
我:&ldo;一會兒你和她談的時候,是要給她一個無罪的裁決嗎?&rdo;
搭檔壓下門把手:&ldo;不,她需要的,只是一聲無罪的嘆息。&rdo;
尾註(代後記)
問:催眠真的不是睡眠嗎?
答:關於這一點,我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催眠不是睡眠。
問:催眠與睡眠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答:這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睡眠具有自我主導意識(潛意識層面的,而不是意識層面的)。在睡眠狀態下,潛意識活動和本能反應有著直接的主導權和資訊交換功能。例如:在睡眠狀態下,你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自由且不確定的,你的自我角色定位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當然,這並不是真的隨機,而是由潛意識所決定的。同時,在睡眠當中,外界的一些情況變化會使你出於本能地接收到,並且反應到夢境中‐‐比如環境稍微變得有點兒涼,那麼很可能你會夢到自己衣服穿少了,或者正身處在寒冷地帶,諸如此類。
而在催眠狀態下,潛意識主導權或被削弱,或被交出,同時與本能反應的資訊交換也相對減少了很多。例如:在催眠狀態中,被催眠者的角色定位很單一,要麼是重現某個場景中曾有的固定角色,要麼是觀察者身份,這是由催眠師所決定的,被催眠者沒有其他選擇。同時,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嚴重(當然,假如劇烈的環境變化還是會對被催眠者有影響,所以催眠時需要一個安靜且不被打擾的環境)。
問:我曾經嘗試過被催眠,沒有成功。催眠不是對所有人有效嗎?
答:催眠的確不是對所有人有效的,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很難被催眠,因為他們自我警戒意識很強。但你剛剛所說的這種情況我認為不是那麼簡單。首先我想知道:當時你被催眠的動機是什麼呢?僅僅是好奇嘗試?還是打算驗證?或者出於心理問題而必須進入到催眠中去找到源頭?我猜是前兩種情況吧?那麼我會很負責地說明,沒有主題的催眠是很不容易成功的。催眠並非想起來就催個眠,看看這是不是真的,或者是否好玩兒。催眠的動機和催眠後所需要獲取的主題都是催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發點的不同可以直接影響到催眠效果,所以大多數時候,催眠本身是和心理診療有著捆綁關係的一個特定存在,假如脫離出這種關係,那麼催眠則很難具有效力和專業性。僅僅是出於好奇的話,當然很難被催眠成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被催眠者的警覺度非常高,對於催眠也會有額外的阻抗‐‐質疑。但如果是出於解決心理問題的催眠,那麼肯定是有主題的,被催眠者也會相對來說更容易接受催眠。那時你顧不上質疑&ldo;催眠是真的嗎?&rdo;,而是更關注&ldo;我的問題怎麼解決?&rdo;。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催眠師的專業性。
另外,請不要相信魔術師的表演‐‐那只是表演。
問:那為什麼一些表演性質的群體催眠很容易成功呢?被催眠者會明確表示出自己的確被催眠了,同時講出被催眠後的感受?
答:這個問題請參考本書《番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