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5 頁)
的負責人說話,幾句話暴露了身份,被對方狠狠譏諷一番,還警惕地請他離開,不要打探技術秘密。
蔡司幾乎當場暴走,氣昏了頭,撞到開爾納的展臺,沒想到兩人一說話,大有相見恨晚的意思,相約出來喝咖啡,臨走的時候把葉楓和路德維希也拉了出來。
開爾納是數學教授,他認為光學需要精密計算,就在威茲拉成立“光學協會”,一邊研究,一邊生產光學透鏡,早在四年前開始生產相機鏡頭,也生產顯微鏡。
開爾納和蔡司作為同行,卻因為相同的理念坐到了一起,這時候的玻璃生產靠的是手藝和經驗,兩人的想法平時得不到認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同行,當然要好好說道說道。
路德維希對攝影很感興趣,聽他們說起透鏡,越聽越迷糊,卻越聽越激動,不是插上兩句,提出一些使用時的問題。
蔡司說得興起,突然想到葉楓跟他說過的話,指著他道:“別光是我們說,聽聽埃爾文的,這小子鬼點子多。”
葉楓放下咖啡杯,笑道:“別,你們繼續,我先在旁邊學學。”
蔡司笑著舉起咖啡杯要砸他,葉楓才看著開爾納道:“開爾納先生在哪裡做事?”
“在威茲拉,49年成立‘光學協會’,51年開始做鏡頭和顯微鏡,比不上蔡司先生。”開爾納道。
葉楓擰了擰眉毛,威茲拉?光學協會?那不是徠卡麼!
第二集 影像傳奇 第040章 … 光學理論
徠卡、蔡司、還有施耐德,這些都是夢裡德國最有名的相機鏡頭製造商,世界上絕大部分相機,使用的都是這幾個品牌,幾乎成為品質的代名詞。
在這次展會上,並沒有施耐德的身影,想必還沒有出生,徠卡和蔡司,也剛剛起步,從它們的身上,可以看到近現代光學制造業的發展過程。
與徠卡和蔡司一樣,現在的光學制造業,還停留在工匠生產模式,造出怎樣的產品,完全依賴工匠手藝。
這種方式跟中國傳統手工業差不多,其實,在近現代科技大發展,也就是差不多十七世紀以前,全世界的手工業生產都是一樣的方式,師徒傳承,同樣缺少有力的理論體系。
瓦特沒受過系統教育,也不懂力學,他發明蒸汽機,和畢昇發明泥活字,都是工匠發明的典範。
有人說火藥在中國發展出焰火,在西方卻發展成武器,以此證明中國文化的失敗。
其實,十六世紀五十年代,戚繼光也大力推崇火繩槍,趙士楨也寫出了《神器譜》,未必落後西方多少。
中國近代的落後,不在於之前經驗主義的手工業生產方式,那個時候,大家都一樣。
經驗主義是一切文明的發端,中國後來的落後就在於,沒有將經驗轉化成更具有廣泛意義的科學。
趙士楨寫《神器譜》是經驗的總結,西方人卻要計算爆炸的烈度。
這是否便是文化的不同?葉楓並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是需求的緣故。
在光學工場裡,光學師原本用手指去感覺弧度,用湊配研究新產品。過去,他們就這樣製造產品。
但隨著攝影用的鏡頭、軍事上的望遠鏡和瞄準鏡、科研用的顯微鏡,對光學制造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品質,這種方式已經不行了。
光學制造到了現在的地步,就必須跟科學結合,用科學來指導光學產品的設計和生產。
和以前很多新事物的出現一樣,工匠在發明和發展的初期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工匠技藝的侷限性開始出現,這時候就應該科學出現了。
透過對過往的總結,找出規律,然後推動產品和製造方式的改進,工匠和科學的結合,這就是近代生產力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