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七夕之誓(第1/1 頁)
皇子大婚本就反覆往來,極盡禮儀。這不,距韓王大婚足足滿了一個月,王府內重又華宴慶賀,稱為“滿月”。滿月過後,閤府上下,才得安寧,元休也逐漸規律上朝,漸漸參與朝事。
這一日,正是七夕節,還沒有安閒幾日的韓王府又熱鬧了起來。一大早,劉夫人便率眾家丁婢女搭起“乞巧樓”。“今年的七夕節可是王妃娘娘過門後的第一個節日,大家都上點心,一應的乞巧物品全都要採辦齊全,務必讓王妃滿意。”眾人都點頭稱是,一個個忙活起來。其實早在三天前,王府內的採辦就已經到集市早早買回了各種物品。七夕節乞巧可是非常隆重的節日活動。西漢雜史的《西京雜記》一書中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襟樓,人俱習之。”自大宋建國以來,天下逐漸太平,節日的繁華盛況更比前朝。從七月一日開始汴京城內就堪稱車水馬龍,到了七月初七的前三天,已然擁堵異常,白天進來就出不去,一直要等到夜晚,人群散盡了才能通行。關於這種盛況,宋《醉翁談錄》裡曾有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今年王府內採辦的乞巧之物,除了標誌性的七孔針,五色線,各種香燭、果品外;還準備了名為“磨喝樂”的人偶;這種“磨喝樂”以蠟製作,外罩紅紗,表情端正細膩,甚是精巧。劉夫人命人把綠豆、小豆、小麥放入盛水的瓷器內,等到長出幾寸長的嫩芽,再用紅藍絲線捆紮起來,叫做“種生”;乞巧節本來就是女子的節日,今年韓王府有了女主人,乞巧的名目自是與往年不同,除了“乞巧”“乞福”還要“乞子”呢。
潘妃也興致勃勃地參與進來。劉夫人看太陽甚好,忙拿了一個玉碗,請潘妃在碗裡投了小針。但見那小針浮在水面上,慢慢地轉動著;劉夫人與眾丫鬟看那水底針影一會兒像散花,一會兒像雲朵;“王妃娘娘乞著巧了!”,大家都高聲附合。潘妃畢竟是少女心性;也高興地拍手歡笑。王妃的奶孃張媽媽忙把一個小蜘蛛放入錦盒內,讓丫環好生收好,看第二天它結網成什麼樣子,這叫“喜蛛應巧”。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不知不覺中已近黃昏。後宮總管王繼恩此時卻帶來一道懿旨:宣韓王和王妃即刻入宮赴宴;原來是德妃娘娘邀諸皇子王妃們共度佳節,與民同樂呢。韓王和王妃忙換了盛裝入宮赴宴。
皇宮裡更是張燈結綵。德妃娘娘宮中的乞巧樓高達百尺,以錦緞鋪設,陳以香案、香燭、瓜果、酒炙;以德妃為首的眾嬪妃焚香祈福,共祈大宋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
元休掛念著劉娥,他命內侍郭槐等候潘妃宴罷回府,自己卻悄悄地騎馬先行一步離開。
夢月樓閣前,元休望著那個映在紗窗上的倩影,駐足而立;那分明是劉娥挑燈夜讀的身影。“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讀書聲戛然而止;“惠兒,快去開門。”惠兒開啟房門,看著元休歡喜地說:“果然是王爺,剛才夫人還唸叨呢,您派人送來的果品夫人已用過了,咱們才剛剛焚香拜了織女呢。”“誰說七夕節一定要拜織女呢,我剛剛拜的可是魁星!”劉娥笑吟吟地迎了過來;“你怎麼知道我站在窗外呢?”“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三哥的氣息,我能感覺到的。”“小娥!”元休心頭一熱,一把擁住了劉娥;乖巧的惠兒連忙掩門而去。
“小娥,你不是男子,拜什麼魁星呢?不過你本就心靈手巧,也不需要乞什麼巧了,我讓郭槐送的那個‘磨喝樂’,你可:()朗月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