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介子推歸隱綿山(第1/2 頁)
頭須創造的是他自己的歷史,而另一個人卻創造的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歷史,他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在追隨重耳流亡至衛國的五鹿時,為救重耳於瀕臨餓死之際,居然割下自己的腿肉給重耳吃。
對晉文公來講,這樣的功勞是很大的。但晉文公實在太忙了,他知道要厚報有功之人,所以大行封賞。
但晉文公關於賞賜有功之臣有一個賞賜標準,即一等獎賞為教導晉文公仁義之禮者,二等獎賞是為晉文公出謀劃策有功者,三等獎賞是以身犯險保護自己者。
此三等賞過後,再賞賜那些有過其他功勞的。
史料記載,晉文公的賞賜令頒後,他的近臣壺叔也來求賞。
壺叔是誰?
就是一直忠心追隨晉文公,負責大傢伙的衣食出行的。
當時晉文公對壺叔說,他的功勞是三等以後,只值財物賞賜,至於升官加爵、土地賞賜那是不可能的。
那介子推呢?
按晉文公的賞賜標準,他應該至少是第三等。如果他也曾經教導過晉文公仁義之禮的話,那至少是一等功。
但晉文公卻沒有賞賜介子推!
不是他不賞賜,而是他每天都要研究論功行賞之事,其基本程式是主動報功,核實審批。
也就是說,要想得到賞賜,必須是臣子認為自己有功,然後是主動上報,最後由晉文公審批!
但介子推根本沒有報功!
介子推為什麼不報功?
其實,早在晉文公回晉國之時,就在那個黃河岸邊,介子推便心生退意了。
因為他看不慣狐偃這樣的人居然搞假惺惺的告退,最後害得當時還是公子重耳的晉文公,不得不對著黃河大神發誓說一定要善待大家等等。
介子推是一位心氣極高的人,他的忠君愛國思想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試想,一個願意為了自己的主公而割下身上的肉來給他吃的人,當然是大忠臣了。
而往往這樣的忠臣,最擔心的便是在朝中與小人為伍。
在介子推看來,狐偃這樣的人,純粹就是小人,所以他不屑與之為伍。
史料記載,介子推故意落在最後。渡過黃河後,他就不辭而別,回到了自己的家,與母親生活在一起。
晉文公的論功行賞令很快便在整個晉國傳開了,但凡是自認為對晉國、對晉文公有過貢獻的人,都紛紛去報功。但介子推沒有。
介子推的母親忍不住說道:“兒啊,母親知道你是一個知書達禮的人,但現在咱家這麼貧窮,你跟著國君整整19年,這樣的功勞也只有寥寥幾人而已。你何不去報個功呢?”
介子推對母親道:“母親,兒子不孝,不能讓母親過上安逸生活。但是,您自小便教育兒子,做人首先要講德行。
兒子追隨國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按理應該入朝為官,以辜負母親期望。
先君獻公有子九,現在在世的只有國君一人,他是我們晉國的明主啊,顛沛流離這麼多年,終於回國擔任國君,這是上天的眷顧,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功勞。
但國君卻要求有功者自己申報,這個兒子實在不敢苟同。
母親你看,那個頭須,算什麼東西呢?偷了國君的財物,卻天花亂墜一番,便騙取了賞賜;還有狐偃等人,都報功請賞。
他們把上天對國君的眷顧當成是自己的功勞,這簡直是欺騙,是偷竊!兒子不齒與這些人為伍,所以兒子選擇離開朝堂。
母親啊,錢財終歸是身外之物,兒子需要的是真正的德行,所以既然兒子已經選擇離開了,也不屑與這些小人共事,那兒子也就不去請功求賞了。兒子願意陪伴母親,努力奉養母親。”
介母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