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前往寬街中醫院(第2/2 頁)
開診所了)
可是僅僅只有四九城一地的郎中,並不能顯出新中國首家中醫院的重視。
這可是樣板工程,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於是中央又向全國各地發出了徵集令,要求每個省都要派名中醫前往首都工作。
林苦參是東廣省有名的傷寒病醫生,李景明則是東廣省有名的中醫骨科,於是被選中,在兩家人自願的前提下,這才來到了北方支援首都。
北平四大名醫,施今墨丶蕭龍友丶孔伯華丶汪逢春。
除汪逢春先生在49年病逝,其他三位全部都進了寬街中醫院。
中醫八大主流學派丶全部都有最頂級的中醫師坐鎮,拿出來一個個都是「大國手」的水平,甚至每個中醫師都有自己的獨家秘訣。
這麼形容吧,這時期寬街中醫院的技術實力和臨床水平,那絕對是「空前」的。
後來幾十年的中醫發展也證明了,59年時期的寬街中醫院也是「絕後」的。
因為到八十年代初,那些名中醫,有絕活和秘方的大國手,幾乎都死了。
絕大多數名老中醫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都沒能留下傳承,那個年代要麼無人可教,要麼沒人敢學,非常可惜。
而中醫這門學科不像西醫,可以系統教學。
中醫如果沒有師父領進門,沒有上千年的經驗做支撐,靠自己拿著一本《黃帝內經》去悟,那是悟不透的。
從大取燈衚衕往東走,出了衚衕口左拐彎就是寬街中醫院了。
林三七是懷著好奇的心情,有一種旅遊者的心態跟在母親後面。
走到中醫院門口,林三七發現無論在哪個時代,醫院都是最繁忙的地方。
哪怕1959年這個最困難的時期,寬街中醫院裡還是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金採鳳一一給小兒子做著介紹:
「瞧,這兒是藥房,從這裡過去就是你二哥所在的針灸科,咱們往另一邊走,這邊都是坐診大夫的門診,你老豆和大哥就在這邊工作。」
林三七一路走過去,發現每一間診室門口都圍滿了病人。
看這些病人的衣著,有些是中山裝,胸口彆著一支鋼筆,應該是新時代知識分子;
有些則是男的西裝女的旗袍,顯然應該是老派知識分子或者資本家。
別懷疑,這個時候還是有資本家的,公私合營呀,解放前的資本家雖然不參與經營,但股權分紅還是照樣給的,所以這群人不缺錢。
不過真正的衣衫襤褸的窮人似乎很少見……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