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番外:文藝界的發展(第2/4 頁)
四大名著改編而來的電視劇,最終經過數年的拍攝後,於61年-63年先後進行了播出。
可以說,這一版的四大名著,因為種種原因,雖然特效拉胯,演技稍顯浮誇、但卻是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並且在之後,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引進到了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之中。
這個年代,實際上不僅僅是我國,包括歐美等國,其實電視節目也是十分單調的。
這樣的節目一經播出,也是在歐美等國收穫了不少的擁躉。
到了七十年代,電視劇的發展,迎來了井噴。
因為此前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演變出了一套成熟的演員培養體系。
演員也是不僅僅透過電影來提升演技了。
從七十年代開始,由我國出產的電視劇和電影,質量開始節節攀升,並且逐漸在周邊國家造成很大的影響力。
再加上,因為電視節目的出現,上級領導時常會在電視之中出現,也是無形之中,讓一些人想要曲解上級的講話或者事情的想法落空了。
只需要透過電視,所有民眾便可以接觸到國家大事,接觸到領導講話。
如此一來,很多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
而隨著技術的迭代,再加上六十年代初,我國開始具備衛星發射的能力以後,電視訊號衛星,也是逐步開始上天了。
這就導致,位於雄安的總檯,可以無延遲的,將電視節目播放到電視之中,從而真正做到全國統一。
而實際上,電視劇的發展,也是在為語言統一做著突出的貢獻。
因為電視劇的發展,所有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以普通話為主,這就導致很多年輕人,透過電視,便可以學會普通話。
畢竟,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為了能夠看懂電視劇的內容,必然是需要明白電視劇裡的人物說的東西的,自然而然的,孩子就會說普通話了,也能說好普通話了。
就算是再不濟,部分地區的人,就算是不會說普通話,至少也是能夠聽懂了。
而這,也是在無形中加快了普通話的推廣。
就比如遠在南緬的國府,因為電視訊號覆蓋的原因,他們也是能夠接收到我們發出的電視訊號的。
這就導致,張浩有的時候到南邊一點的時候,很多緬甸的人,所代表的顏色不知不覺之間,已經變成了綠色(自己人)。
等到七十年代末的時候,張浩甚至發現,緬甸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竟然都是隱約變成了綠色
超過一半的人,其代表的顏色之中,都是夾雜著一些綠色。
也是因此,張浩才會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這才正式讓緬甸迴歸了。
後續的事情,也是證明了這一點。
不到兩年的時間,張浩看到的緬甸,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已經完全變成了綠色,剩餘的,基本上也是多多少少帶點綠色的。
可以說,電視劇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對方的選擇。
而隨著時間進入到八十年代,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電視劇的畫質也是越來越好了。
很多的經典故事,也是開始了新一輪的翻拍。
就比如四大名著。
新四大名著的翻拍,所選擇的演員,卻是如同命運的安排一般,找到了原時空的那些演員,只不過,他們此刻卻已經不是第一版了,而是翻拍版本的。
如此一來,不少人便是在電視劇上映以後,對前後兩版的電視劇進行評價。
很多人都認為,還是老版本的好看,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情懷導致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事情就是這樣的,一旦某種事物,有多個版本,就難免會被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