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1/2 頁)
兩約籤畢,鼎璞查復照會耆英,上年八月和本年正月,我兩商船在臺遇風破碎,遭難之人原系水手小民,理應被保護恩待。可臺灣兵備道姚瑩、臺灣鎮總兵達洪阿等貪婪功勞,捏詞假奏,以致王命誤降,致我百人被殺。姚、達等人宜去官正法、沒收家財,分濟無辜枉死之家屬。否即干戈復起。
耆英懼,謂伊里布道,不殺臺灣鎮道,撫局恐失,我輩無立足之地矣。遂急奏道光帝。
道光帝命閩浙總督怡良查辦。
怡良抵臺,不聽姚、達辯解,以夷船之破,一系遭風擊碎,一系觸礁擱淺,實無兵勇接仗之事具結。
姚瑩、達洪阿被羈押至京,曾國藩等三十餘人駕車恭迎。
刑部審訊,姚、達辯稱:該夷捏稱遭風商船,以飾其來臺挫衄之恥。上年八月初九至十二日,臺灣洋麵確有颶風;十六日風息,夷船至基隆炮擊我二沙灣炮臺。如遇風沉,如何開炮攻我?而我所獲大小炮位多門、夷人戰甲尚在。本年正月大安之役,據夷目林顛、漢奸黃舟供稱,系臺灣逃兵張從反水內應。且所獲夷方掠自鎮海軍營之軍器等物俱在,若系商船,何有此物?若道殺俘百餘,夷逆戮我萬民,怎論?
道光帝免姚、達無妄之罪,姚瑩以同知直隸州知,發四川效用;達洪阿調任新疆哈密辦事大臣。
浙江巡撫劉韻珂嘆,兩年來干戈擾攘,專為禁菸,即為漏銀。今菸禁仍開,銀儘可待。
耆英怒曰:“豎夫!事外人乎?爾戰否?可有果?”
姚瑩孤身入川,又兩使西藏,途中感傷:時至今日,海外諸夷,侵凌中國甚矣。沿海數省,既遭蹂躪,大將數出,失地喪師,卒以千萬取和。至今海疆大吏,受其侮辱,而不敢較。忠義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日夕憤恨,思殄滅醜虜,扞我王疆,以正人心,以清汙穢。
人曰姚心無惑。
年底,道光帝感嘆南約甚恥,諭令:從前所設水師船隻幾同具文,且今昔情形不同,必須因地制宜,量為變通。所有戰船大小廣狹及船上所列槍炮器械應增應減,無庸泥守舊制,不拘何項名色,總以製造精良,臨時適用為貴。靖逆將軍奕山,如木料不能堅實,製造不能如法,將來經朕派員查出,惟奕山是問。如確實趕造不出,可購買外船模仿,亦可僱傭外人。
廣州知府易長華承造一艘,比米艇稍大。奕山細觀之,卻道:“僅可備內河緝捕之用。”
大行商,在籍刑部郎中潘仕成耗銀一萬九千兩,防美利堅戰船,造成一船。船長十三丈六寸,底骨長十丈零八尺,面寬三丈三尺四寸,高二丈一尺五寸。
廣東巡撫黃恩彤上奏:潘所造之船,堅厚長大,裝炮亦多,窮中國工力物力,不能復加於此,而以當夷船,亦恐難以制勝。
道光帝諭:火輪船式,該省所造既不適用,著毋庸僱覓夷匠製造。亦毋庸購買。
兩廣總督耆英偶獲外夷雙筒步槍、六眼小槍各一支,進呈道光帝。
道光帝曰:“自是靈捷之至,絕頂之妙品。然如仿製,必成望洋之嘆。”
林則徐西行入疆,遇摯友魏源,贈魏《四洲志》。
魏源觀之,心潮澎湃,遂作《海國圖志》。
清國之人,碌碌偷生,幾無人識。
魏源嘆:“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國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不可舍其長,甘其害;須塞其害,師其長。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
倭人鷲津毅堂讀之,嘆曰:“海防之策莫善於是篇。”
《海國圖志》入倭,倭人奉為圭臬,爭相傳閱。
翌年2月,美國戰艦抵達澳門,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欲拒無以拒,僵撐半載,籤《中美望廈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