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攻克永州(第2/2 頁)
牆。
1848年,中國南方發生特大洪水,由此而引發了天地會起義、太平軍起義等一系列事件。當時的湖南,很多城市的城牆被洪水泡得坍塌,永州亦不例外。
太平軍金田起義後,從廣西進入湖南,專意金陵。直到那裡,湖南各城市的城牆仍未修繕。當年太平軍之所以奇襲長沙,也是聽說長沙城牆坍塌,足以乘虛而入。
雖說永州鄉紳集資修繕過城牆,但當時經費緊缺,維修城牆應付差事,修繕得並不徹底。
革命軍使用105主炮,配以爆破彈轟擊城牆。於此同時,兩幹多名陸戰隊員,在炮火掩護下,登陸湘江東岸,在西門外建立了迫擊炮陣地。
隨即,陸戰隊挑選了一百個敢死隊員,人手一支步槍、一支手槍,抬著雲梯在西門外的屋宇殘骸旁待機。半個小時後,在炮火的轟擊下,永州城牆西門處坍塌,出現一段五十米長的缺口。
湘軍守將吳坤修試圖指揮城內軍民填補缺口,但革命軍戰艦上的炮火又猛又準,城內軍民無法靠近城牆缺口。無奈之下,吳坤修只得在附近城垛部署火炮火槍,預作抵抗。
陸戰隊沒有重火器,負責攻城的第二聯隊只有32門40迫擊炮。迫擊炮連迫近西門缺口,使用開花彈轟擊城頭上的湘軍,對湘軍士兵造成很大傷亡。
敢死隊則迅速行動,在迫擊炮的掩護下,向缺口處猛衝。他們把雲梯架在護城河上,爬過雲梯,逼近至城牆缺口五十米處。
直到這時,迫擊炮炮火掩護才停止。一百多名敢死隊員一擁而上,透過缺口衝上永州城牆。
吳坤修也不慫,指揮彪字營抵禦革命軍敢死隊,兩軍短兵相接。
湘軍人多,革命軍人少。眼前湘軍潮水般湧了過來,敢死隊長大喝道:“成三三制隊形,先用手槍,給我狠狠地打!”
三三制隊形,是革命軍的重要戰術原則。每三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三人分工明確,分別負責進攻、掩護、支援。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呈三角陣型,
每三個小組為一個戰鬥班。班為基本戰術單元,由班長統領。
每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以排長為統領。
這種三三制戰術,適合近戰突擊,被楊烜命名為三三制戰術,取材於四野在解放戰爭時的戰術經驗,由楊烜親自教授給革命軍。
作戰經驗表明,三三制戰術可以在進攻、支援、防護上取得最優效能,在衝鋒、巷戰時屢試不爽。
陸戰隊敢死隊只有一個連的兵力,在三三制戰術的加持下,一百人發揮出三四百人的效能。
一百多個敢死隊員,紛紛掏出手槍,對著當面的湘軍猛烈射擊。左輪手槍可連續發射,每個彈倉可容六子彈,是革命軍近戰的利器。
密集的手槍彈雨後,湘軍撂倒一片。敢死隊趁機爬上兩側城頭,擴大成果。他們打完了一個彈倉,來不及換彈,便換步槍與湘軍交戰。步槍上提前裝有刺刀,即可與敵白刃戰,也可用子彈射擊敵軍。
城牆下,更多的陸戰隊員,攜帶著木板,在雲梯間搭了個簡易橋。陸戰隊員紛紛湧入城牆缺口,加入了混戰。
縱使吳坤修的湘軍拼死抵抗,也擋不住陸戰隊員的進攻。湘軍武器不如革命軍,戰術不如革命軍,根本就擋不住如狼似虎的革命軍。
湘軍無法封堵城牆缺口,陸戰隊員如潮水般湧入永州府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