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無門!(第1/2 頁)
中秋佳節過後,曹信就在為學醫做準備。
這個決定可不是胡來的。
曹信早早就在思量,大約是從逃荒途中幾個兄弟以及父親曹坤病死之時,就已經有了這個念頭。
現今這世道,良醫不少,庸醫更多。
無論是為了自己今後身體健康著想,還是為家裡人,將自己培養成良醫、名醫乃至神醫,這當然是最佳方案。
再一方面,曹信本身就對醫術很感興趣。
人生百年。
總要有些追求,有些夢想,有些發自內心的興趣愛好。
若一輩子只習武,這是武夫,是武痴。
不是正常人。
曹信這輩子總不能全部心思都撲在習武上。
百無一用是書生!
武夫又何嘗不是?
在習武之外,還須有一技之長傍身,有其他愛好調劑。
醫術。
從醫。
這是極好的選擇。
掙錢不少,地位不低。
雖說在大梁,有權有勢的人物的確能夠對醫者呼來喝去,哪怕遠近聞名的良醫也最多得幾句恭維,照樣不敢違逆,以免招災惹禍。
但曹信不同。
“我本身習武,有‘青銅仙門’,日後造詣不會太低。”
“在這基礎上在學醫行醫,日後是對標‘殺人名醫’平一指、‘蝶谷醫仙’胡青牛、‘閻王敵’薛慕華,乃至‘桃花島主’黃藥師這樣的人物。”
若醫術超群,則廣交人脈,江湖處處是朋友。
若醫術平庸,便不示人,默默鑽研打發時間。
總之,只要有武力在身,就不怕災禍上門。
然而。
想學醫也不容易。
……
“我打聽過了,宏濟堂、仁心堂、善信醫局這些大字號的醫館,招收學徒都有各自要求,還得有關係有門路推薦才行。”
“小一些的醫館更是這樣,一般都是子侄傳家,即使收學徒,也是從宗族、鄰里挑選的身家清白聰明伶俐的。”
八月十八,曹信帶回來一個壞訊息。
想學醫?
學而無門!
壓根沒處學,根本不收你。
而行醫這一行,沒有師傅領進門,悉心教導,言傳身教,單靠自己看醫書自學,未免不知天高地厚。
曹信的學醫大志,在第一關就被卡在門外。
“你不要著急,西京城中大大小小的醫局醫館藥鋪不下二百,我這幾日再去打聽打聽,總有一處能成的。”
曹仁寬慰弟弟,其實心裡不報太大希望。
從古到今,想要學習醫術都不容易。
例如西京城中小一點的醫館藥鋪,很多大夫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輩或者被送到了師父跟前,先是要和師父上山採藥,去藥農藥商那裡收藥,還要動手炮製藥材,同時還要背誦中醫啟蒙的各類書籍。
比如《藥性賦》《中藥四百味》《瀕湖脈訣》《湯頭歌訣》《雷公炮炙論》等等,一個師父一個教法,這段時間實際上是一個認藥過程,也是一個長期且有枯燥的過程,大約需要五到十年。
當小學徒差不多知道鮮藥、生藥、幹藥、炮製藥的形態和種類。
這才算完成第一步。
這時候,才可以走到臺前在堂前抓藥,同時師父會給一部書背誦,這套書基本上就是《黃帝內經》,不會有什麼出入,當背誦完《素問》後又會給《靈樞》,直至把黃帝內經都背誦完。
再下一步,不同學派就會給與不同的書,比如傷寒派會給《傷寒雜病論》、易水派會給《醫學啟源》《脾胃論》、溫病派會給《瘟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