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2 頁)
假如沒有孫、劉之間的第三次荊州之爭,諸葛亮會不會建議劉備儘快對漢中張魯動手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第一,在諸葛亮&ot;隆中對&ot;中,就規劃了這樣一個戰略:在跨有荊益之後,一旦天下有變,派一上將軍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劉備則率主力出秦川,兩路合擊中原。而要出秦川,漢中是必經之路,必得之地。
第二,諸葛亮在規劃天下三分時,就對劉備分析益州說,&ot;劉璋闇弱,張魯在北&ot;,看到了張魯對蜀中的威脅。
第三,在取得益州之後,諸葛亮選中了法正作為輔佐劉備取漢中的人選。法正早為劉璋屬下,因助劉備取益州有功,被任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成都在蜀郡之內,法正擔任這兩個職務,是&ot;外統都畿,內為謀主&ot;。法正任蜀郡太守後,對於以前曾給自己點滴好處的人無不報恩,對於與自己有很小仇怨的人無不報復,甚至還擅自誅殺了幾個中傷詆毀他的人。有人不滿法正的過分行為,找到諸葛亮,對他說:&ot;法正在蜀郡太驕縱,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ot;諸葛亮回答:&ot;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ot;諸葛亮為什麼不肯抑制法正?人們歷來有各種猜測。
有人說,諸葛亮對法正的態度,是&ot;失政刑矣&ot;。
有人說,諸葛亮不抑止法正,是借鑑袁紹手下審配與許攸不和致使許攸背袁投曹的教訓。
也有人說,諸葛亮是以褒中有貶的方式委婉地轉達對法正的警告資訊。
上述猜測均沒有觸到諸葛亮不抑制法正的根本原因。諸葛亮不抑制法正,不僅由於法正功大過小,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法正是個對攻佔漢中有重要作用的人。諸葛亮與法正雖然在喜好和崇尚方面有所不同,但卻能從大局出發與他親善相處。諸葛亮認為法正有奇謀妙智,又對益州和漢中情況很熟悉,是對收復漢中鞏固益州能起重要作用的人才。事實證明,法正在後來協助劉備取漢中時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當時諸葛亮對法正不能容其小過而對其進行抑制,就不會有後來法正的積極表現。
根據以上三點理由,我們認為,在取得益州以後,諸葛亮不是沒想到漢中,只是荊州問題的糾纏,使他騰不出手去實施計劃。
無論如何,孫、劉的第三次重分荊州,使得劉備在爭奪漢中問題上比曹操晚了一步。當劉備率兵趕回益州時,曹操已經攻下漢中,張魯放棄了郡治南鄭(治今陝西南鄭東),退到了人的聚集地巴中(今嘉陵江、渠江上游一帶)。曹操繼續向三巴地區進軍,人部落酋長樸胡、杜濩、任約紛紛降曹。曹操任命樸胡為巴東太守,杜濩為巴西太守,任約為巴郡太守。
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ot;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ot;劉備認為黃權說得很對,便以黃權為護軍,率眾到巴中迎接張魯。然而劉備並不知道,張魯早就恨透了他,明確表示寧降曹,不降劉。早在陽平失陷時,張魯就欲降曹操,他的功曹閻圃勸他說:&ot;您這時投降是由於被逼無法,肯定不為曹操所重,不如隨從杜濩退到樸胡那裡抵抗一陣,這樣可被重視。&ot;正是由於閻圃的勸說,張魯才沒有立即投降。當黃權領兵來到巴中時,張魯早已成了曹操的座上賓了。
第42節:第五章得益失荊(7)
黃權雖未迎到張魯,卻攻破了杜濩、樸胡諸軍,收復了三巴地區。曹操聽說三巴又失,派大將張郃率軍復入巴中,開至宕渠蒙頭、盪石(均在今四川渠縣東北)。劉備派出張飛前去抵禦。雙方在宕渠對峙了五十多天,誰也吃不掉誰。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