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當時的形勢依然嚴峻。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發展勢力。在以&ot;布袋和尚&ot;著稱的彭瑩玉戰死後,起義軍推舉徐壽輝為首領。徐壽輝被推舉只是因為相貌好,並沒有才幹,不久陳友諒控制了這支隊伍。劉福通於前一年迎韓林兒在安徽亳州建立龍鳳政權,尊韓林兒為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他的冊封,任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方國珍割據溫州、台州等處。元朝的勢力仍然強大,在起義軍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將陳友諒視為最大的威脅,因此制定了先擊陳友諒的作戰方針。陳友諒本來是個漁家子弟,身高體壯,練就一身好武藝,又略通文墨,曾在縣衙作貼書。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投奔到了徐壽輝的天完政權下,後來取代了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大漢。陳友諒自恃兵多將廣,直撲金陵而來。大敵當前,有人建議出降,有人提議奔踞鐘山,朱元璋怒斥&ot;主降及奔者可斬也&ot;,軍心始安。同時,他派胡大海騷擾陳友諒的後方,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是舊識的關係詐降,誘敵深入。陳友諒果然上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敗而歸,朱元璋乘勢奪得了江西的一些地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雙方於鄱陽湖展開生死大戰。戰鬥十分激烈,長達36天,陳友諒中流矢而亡。朱元璋雖然損失慘重,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設百官司署,李善長、徐達為左右相國。
徐達像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張士誠控制著南達紹興、北抵徐州、西距濠州、潁州等地,這也是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只是他庸碌無為,安逸自居,沒有更大的野心。當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鄱陽湖,他竟然無動於衷,坐視朱元璋不斷壯大,由此又可見朱元璋當年以陳友諒為勁敵而後攻張士誠的決策是正確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將,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達為大將軍,統兵20萬,直搗張士誠老巢,朱文忠攻杭州以為策應。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束手被擒,後於金陵自縊身亡。
第2節:登上權力頂峰的農民領袖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部將朱亮祖攻取台州、溫州。十一月,部將湯和下慶元(今浙江寧波),方國珍逃入海中,不久為廖永忠所敗。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好投降朱元璋。次年正月,湯和與廖永忠擒獲陳友定,平定福建。同年,廖永忠、朱亮祖、楊璟等人攻取廣東、廣西。在平定東南之時,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將北征蒙古,山東、河南隨即而下,馮勝也攻克了潼關。
在轟轟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在金陵稱帝,國號&ot;大明&ot;,年號&ot;洪武&ot;。這常遇春像個當初的放牛娃、小沙彌終於躍上了權力的巔峰。這裡順帶提一下,朱元璋為何選定國號為大明呢?熟讀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龍記》,在這部武俠小說中,明教與元朝勢不兩立。而且,小說中有幾位人物也與歷史人物重合,比如頗有心計的朱元璋、勇猛忠信的常遇春,還有布袋和尚彭瑩玉等人。那麼朱元璋定國號是否真的與明教有關係?
按照吳晗的觀點,&ot;大明&ot;的意義的確出於明教。明教,原稱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唐延載元年(694)傳入中國,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稱明教。明教的教義是二宗三際,即他們認為統治世界的明暗兩種力量,為明暗二宗;明暗兩種力量相互鬥爭,經過初際、中際、後際三個階南京徐達墓段,為三際。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惡和欲。在初際階段,還沒有天地,明暗相互對立;中際階段,暗佔據優勢地位,這時明王出世,經過鬥爭將黑暗趕走;後際階段,明暗各歸本位。明教對於那些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