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不管英宗是宮人所生還是孫氏所生,總之都是龍脈。因為在紫禁城內,除皇帝外,只有皇帝的妃嬪,服侍的宮女和太監,不會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為誰,宣宗自然心知肚明。如果確為孫氏奪宮人之子為己子,對宣宗來說,總是自己的骨肉,無傷大局,同時還可以幫助自己寵愛的孫貴妃登上皇后寶座,或許是心照不宣地預設了這個事情。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英宗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劇性。而同時,英宗作為一位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極富大起大落的戲劇性,也不乏某種悲劇因素。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極時,距朱元璋開基建國已有近70年的時間了。經過前面五位皇帝的經營,國家已經恢復穩定,經濟得以復甦,呈現出繁榮強盛的態勢。特別是英宗的祖父、父親仁、宣二宗繼承洪武、永樂基業,又能勤政愛民,當時宇內承平,史稱&ot;仁宣之治&ot;。英宗是明朝建國以來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軍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手中。太皇太后張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親,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統朝前期政治活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大事多稟裁決。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ot;名相&ot;。他們歷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著豐富的治國經驗。因此在英宗親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續著仁宣時期的發展軌跡前進著。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三楊也先後淡出政治舞臺,幼沖天子已經逐漸長大成人。如果按照歷史發展的正常邏輯,英宗最起碼應當是個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親政之後幾年內,卻發生了一件對明朝歷史影響極大、對英宗本人命運也影響極大的事件--土木堡之變,給他的命運帶來了巨大的落差。
第24節:被也先俘獲最痛心
誰是對手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時刻提防蒙古鐵騎入侵北邊,騷擾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統治,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勢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達領兵出征北元。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逃離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雖然蒙古無力與明朝一爭天下,但雄踞北方,時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脅。
明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北元作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晉、寧、遼、岷等邊塞諸王,分鎮要害邊地,屯駐重兵,形成了一道抵禦蒙古的防線。洪武年間,太祖還多次出兵打擊蒙古勢力。永樂年間,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實際上是把抗蒙總部搬到了前線,先後5次親徵,使得北部邊境稍得安寧。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時期起,明朝對蒙古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對蒙古主要採取以攻代守,主動出擊的策略,長驅直入,極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勢力。此時則轉變為鎮守九邊、互市往來的以守為攻的方針。蒙古遊牧經濟有其內在的不足,生產分工不發達,手工業製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業品缺乏,必須依靠其他途徑獲得。獲得的手段不外乎有兩種:掠奪和貿易。貿易又分為朝貢貿易和馬市貿易。馬市貿易,設於邊境,蒙古以駝馬皮毛換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買賣銅、鐵、兵器。朝貢貿易,始於永樂朝,入貢駝馬獸皮,明朝則估價給值,另有大量賞賜。但是這種朝貢體系隱藏有很大問題,蒙古派遣的使團人數越來越多,沿途州府供應吃力,而且其間夾雜不法之徒,頻頻生事。如果得不到滿足,蒙古就會侵犯邊境。正統初期,英宗忙於用兵麓川,無暇北顧,使得也先(蒙古首領,自稱太師淮王)利用機會擴大勢力範圍。也先先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