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榜葛剌進麒麟圖
鄭和下西洋,集中展示了中國人民的航海水平,是航海史上的壯舉,比哥倫布、麥哲倫等人早約一個世紀;加深了與這些國家的友好往來,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2005年恰巧是鄭和首次下西洋的600週年,他所創造的航海奇蹟將永遠彪炳史冊,為世人所敬仰。
三年修得北京城。朱元璋雖然有過猶豫,但最終以南京(當時稱應天)為京師。朱棣則長期生活在北平,視北平為龍興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為京師,但對北平感情很深,因此永樂元年(1403)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建議將北平升為陪都,朱棣非常高興,改北平為北京,稱行在。
朱棣剛剛用武力奪得皇位,擔心人心不穩,並沒有立即提出遷都,而是逐步逐項解決遷都的明清北京內城中軸線示意圖外圍問題。永樂元年,設定了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國子監等衙門,為向北京運糧重開海運,遷徙他處富民到北京。因為海運風險較大,朱棣又於永樂二年下令疏通運河。永樂四年(1406),他下詔修建北京宮殿,從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採集木材。不過這次並沒有提出遷都,而是以準備北巡的名義。
第15節:智謀過人 計定江山
真正表明朱棣遷都決心的是在永樂七年(1409)。這一年,朱棣巡幸北京。這次巡幸,朱棣在自己身邊設定了行在六部、都察院,與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統。另一件事更可以彰顯他的心跡,即為徐皇后在北京選建陵寢。徐皇后於永樂五年(1407)病逝。對於這位與他同甘共營建紫禁城所用鬥尺苦、患難與共的徐皇后,朱棣並沒有把她安葬在南京,而是在北京昌平為她建造陵寢,也就是後來他也下葬的長陵。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朱棣已經決計要回到他興起的地方。
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的經濟得到了繁榮,疏通的運河保證了糧食的運輸,北京周邊的軍事防禦力量也得到了加強等,這些前期措施使得遷都北京水到渠成。永樂十四年(1416)十一月,朱棣公佈了遷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擁護。永樂十五年(1417)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至十八年基本完工,前後用了三年多的時間,永樂十九年(1421)正式遷都北京。
然而事情並非一帆風順。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宮中的奉天、謹身、華蓋三大殿遭雷擊起火,化為灰燼。朱棣以為是上天示警,下詔求直言反省。其實許多大臣家在南方,本來就不願意遷都,因此藉此事交相上疏反對遷都。朱棣很不滿,甚至殺死了言辭激烈的蕭儀。反對遷都的大臣不再敢指責皇帝,轉而攻擊那些擁護遷都的大臣。雙方爭辯激烈,朱棣命他們於午門外跪著辯論。戶部尚書夏原吉為穩定局面,主動將責任承擔下來,才逐漸緩和了矛盾,遷都之議平息下來。
可以說,朱棣能夠最終奪取皇位,並實現了很多不平凡的功業,除去一些有利的客觀因素外,更與他個人的雄才大略分不開。
智謀:計定江山
成祖一生,智謀過人,歷史上流傳有很多關於他的智謀故事。
自投羅網年輕的建文帝即位後,一口氣削奪了五個藩王。雖然燕王尚未被削,但是他的周圍已經布滿了新皇帝的諸多眼線,北平也被重兵包圍,形勢岌岌可危。朱棣沒有坐以待斃,私下裡培養了一批死士,還在燕王府裡打造兵器,但這些進行得十分隱秘。他在王宮後苑修建了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圍牆,圍牆下埋著缸甕,以防止聲音傳到外面。同時養了許多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飾打造兵器和操練的聲音。
十三陵大紅門
沒有不透風的牆,建文帝聽到一些燕王的行跡,愈發猜忌朱棣。由於還沒有準備充分,朱棣決定親自去南京,藉以緩和氣氛,爭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