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籲,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ot;不如出亡。&ot;少監王鉞跪進曰:&ot;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è),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ot;群臣齊言:&ot;急出之!&ot;俄而舁(yú)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ot;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ot;帝曰:&ot;數也!&ot;程濟為帝祝髮。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髮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ot;臣名賢,應賢無疑。&ot;亦祝髮。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ot;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系,宜各從便。&ot;御史曾鳳韶曰:&ot;願即以死報陛下!&ot;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干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yi)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ot;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ot;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這段文字的真實性的確讓人有所懷疑,可谷應泰偏偏講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難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還是由密道逃離南京?史學家對此各持一說,尚無定論。當年清朝編修《明史》之時,明史館中諸史臣即對此意見不一。撰寫《明史&iddot;恭閔帝本紀》的徐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於火,而是遜國外逃。而同在明史館的著名學者朱彝尊則相信《明實錄》的記載,認為建文帝已死於火。於是,正如我們所見,《明史&iddot;恭閔帝本紀》便有如下的表述:&ot;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ot;看來當時誰也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只好選擇這種折中的意見。
現在,隨著對建文帝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漸多。那麼,明成祖朱棣禮葬的是建文帝嗎?有人認為當時下葬的並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馬皇后。朱棣在廢墟中找到的屍身面目全非,難以分辨真偽。而且,史料沒有發現安葬馬皇后的記載。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後期竟然沒有人知道建文帝葬於何處,可見當時的人也都不認為真的安葬過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掃墓,時間久遠就變得無人知曉了。其實,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禮葬的並不是建文帝本人,但這並不影響舉行禮葬儀式,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坐上皇帝的寶座。
另外的一個疑點就是城破時沒有發現建文帝的長子。當時建文帝有兩個皇子:長子朱文奎,7歲,次子朱文圭,2歲。朱文圭,史稱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廣安宮,直到英宗天順年間才被放出來,當時已經57歲了。由於一直被關在宮內,出來時連牛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為建文帝長子的朱文奎卻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說&ot;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ot;。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脫,沒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謂的&ot;靖難之役&ot;長達4年,並非朝夕之間,建文帝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朱棣進入南京時,江南、西北、西南、東南等大部分還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組織有效的反攻。
第7節:動輒殺戮的嚴峻政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繼位。朱元璋在遺詔中明東陵享殿遺址說朱允■&ot;仁明孝友&ot;,這是為史家所認同的。朱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