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太祖實錄》所載北伐滅元戰略確立國號後,朱元璋加速了統一的程序。洪武元年五月,他視察開封,部署北伐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七月,元順帝北遁。徐達勢如破竹,八月佔領元朝國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統治結束,歷史進入了朱元璋的大明時代。隨即徐達平定山西,次年收復陝西。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湯和、傅友德南北夾擊四川的夏政權明玉珍,於七月平定四川。朱元璋幾次招降雲南未得,於洪武十四年(1381)派傅友德、藍玉、沐英徵討,親自製定進軍路線。平定雲南後,朱元璋留沐英世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洪武二十年(1387),他派傅友德、藍玉擊敗納哈出,逐步統一了東北。至此,朱元璋基本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成功秘訣。從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到他在金陵稱帝,用了17年的時間。在當時所處的年代,群雄競起,逐鹿中原,先後出現了天完、龍鳳、大周、大漢、夏、吳等諸多政權,然而卻是後起的朱元璋完成了一統帝業。是什麼因素讓朱元璋笑到了最後,實現了天壤之別的巨大飛躍?
首先,這要歸功於朱元璋卓越的個人能力和堅毅果決的性格魅力。幼年艱辛的生活造就了他堅強剛毅的性格,雲遊僧的經歷開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瞭解。他投奔郭子興沒有太祖像
多久,因為英勇機敏,就被提升為九夫長,並被郭子興賞識,將養女馬氏嫁給他,由此在義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當彭大、趙君用失利逃到濠州,鳩佔鵲巢,矛盾加劇,郭子興被趙君用囚禁時,郭子興的部將,甚至他的兒子都躲匿起來,沒有人敢站出來救郭子興。正是朱元璋從前線趕回來,利用彭大和趙君用之間的矛盾,夜訪彭大,陳說利害關係,勸說彭大出兵,才將郭子興解救出來,當時他參軍剛剛六個月。這種臨危不亂、果敢機智的素質,是他超出常人的地方,也是他終成大業的重要原因。後來,不斷壯大的朱元璋引起了郭子興的猜忌,逐漸被排擠,有時連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不過,這對於在貧困中成長起來的朱元璋不算什麼,他在忍耐中等待機會。不久,在強大敵人的壓迫下,郭子興不得不請朱元璋幫助他謀劃統籌。在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掌握了這支隊伍。短短3年間,朱元璋就從普通一兵搖身一變成為擁兵10萬的大元帥。
第3節:歷史上少有的強勢皇帝
朱元璋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虛心好學,喜歡結納儒士。他先後網羅了馮勝、陶安、劉基、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給予他們很高的待遇。他還經常與這些人一起討論,談古論今,分析時勢,請他們幫助出謀劃策。透過與儒士的交往討論,朱元璋的個人素質得到了提升,眼界更加開闊,對他最終奪得江山有很大的幫助。朱元璋勤奮好學,在打仗的間隙也不忘記讀書學習。這個習慣在立國後也沒有改變,特意命人在奉天門建文淵閣,收藏經史子集,設定若干名大學士,自己經常抽空去那裡,&ot;命諸儒進經史,躬自批閱,終日忘倦&ot;。他特別喜南京李文忠墓歡讀史書,尤其留意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時常引以為戒。經過多年的自學,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ot;太祖高皇帝在軍中喜閱經史,操筆成文,雄渾如玄化自然&ot;。朱元璋對此也頗為自詡,&ot;我起草野,未嘗師授,然讀書成文,渙然理順,豈非天生耶?&ot;天生恐怕未必,不過與他的後天努力是分不開的。在讀《尚書》時,他發現各家注釋不同,特意命宿儒訂正,著有《御注洪範》,這可以算作是他的學術成果。
其次,朱元璋善於網羅人才,在他身邊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將,為他奪得江山立有赫赫功勳。他手下的李善長、徐達、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等人都是他的同鄉,對他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朱元璋注重&ot;文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