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這一戰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熾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殘兵堅守北平城,面對李景隆數十萬大軍的攻擊而巋然不動,有力地牽制住了南軍,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據地。假設北平被攻佔,朱棣將面對另一番景象,勝負的天平尚不知會傾向哪邊。同時,這也可以看出李景隆是多麼無能,印證了朱棣對他的分析。
第13節:靖難之役的勝利
白溝河之戰鄭村壩大戰之後,原本銳意削藩的建文帝卻變得軟弱起來,罷齊泰、黃子澄職,希望燕王息兵。這種做法無異於向朱棣示弱,是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請求息兵。這一舉動,估計是朝廷的意圖,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此做的。朱棣現在兵強馬壯,自然不會講和。雙方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在春天再戰。然而朱棣使用了一個小花招,戲弄李景隆於股掌之間。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軍救援。朱棣卻不與之戰,由居庸關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場,勞而無功。當時天氣尚寒,南軍衣衫單薄,不少士兵被凍傷,部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四月一日,李景隆誓師於德州,號稱百萬(實則60萬),大舉北伐。雙方在白溝河擺開陣勢,大戰一觸即發。這場戰鬥驚心動魄,扣人心絃。南軍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驍勇異常,率軍猛衝燕軍,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騎接連被射殺,他的寶劍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奮勇廝殺,已經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見大勢不妙,撥馬跑到河堤上,南軍在後面緊追不放。朱棣立馬站在堤上,假意用馬鞭招呼後面的部屬,使南軍相信燕軍就在堤下。南軍果然上當,沒敢繼續追擊,不然朱棣即將被生擒活捉。雙方殺得難解難分,互有勝負。忽然一陣風將南軍大旗颳倒,南軍陣營產生了混亂。朱棣抓住這難得的時機,指揮部隊猛衝,一舉擊潰南軍。
白溝河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徵討。朱棣由此轉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靈壁之戰朱棣準備取道山東,直撲南京。然而在濟南卻遭到了鐵鉉的堅決阻擊,又在東昌為盛庸所敗。建文三年(1401),朱棣選擇了進軍防守較為薄弱的河北,轉戰河北各地。十二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備空虛,可以乘虛而入,於是決定繞過山東,率軍直取南京。
制誥之寶(白石)燕軍孤軍南下,期間多有敗績。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氣候,很多人病倒了,許多將領也請求撤軍。朱棣很猶豫,一連數日擐(huàn)甲不離身,最後在大將朱能的勸說下堅定了繼續南下的決心。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
這時南軍防禦的主要力量總兵何福駐軍靈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與之決戰不得,就截斷了他的糧草供給,將其圍困起來。何福無奈,準備突圍,不想南軍把燕軍進攻的信炮當成是突圍的訊號,紛亂湧出,結果大敗。何福僅以身免,而南軍的主要將領平安被俘獲。平安是朱元璋的養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韜武略,成為朱棣的主要對手,多次擊敗過他,還斬殺過他的幾個得力戰將。俘虜平安,令朱棣興奮異常,燕軍上下都說這回可以平安了。朱棣捨不得殺他,將其押送回北平。
鐵鞭靈壁之戰後,朱棣再也沒有遇到大的戰鬥,於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開啟金川門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出兵安南。安南,又稱交阯,漢唐時為中國的屬郡,五代以後獨立,但仍與中國交往密切。在明初,安南國王為陳氏。建文朝,安南發生政治變故,丞相黎季■(lí)自立為帝,改名胡一元,不久又傳位其子。
永樂元年,安南國王派人朝賀,自稱陳氏無後,自己是陳氏外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