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2/2 頁)
了,遂命108個書生抄寫大典。這些人每日人抄3頁,歷時6年之久,才抄成一部副本,藏於皇史■。只可惜正本在明末不知去向,多半是毀於兵火。副本到了乾隆時期只有9000餘冊,少了近3000冊。後來被儒臣們私自盜去了不少,剩下的在清末時不是被燒了就是被掠往國外,至今偶爾會在一些拍賣會上發現《永樂大典》的蹤影。據估計,存世的《永樂大典》約800冊,只是原來的3左右。建國以後,中華書局曾將《永樂大典》存世殘本予以影印出版。
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回族,本姓馬,小名三保(一作三寶),人稱三寶(保)太監。他在洪武年間成為明軍俘虜,入燕王藩邸為宦官,成為朱棣的親信。從永樂三年(1405)開始南京鄭和府後花園遺址,到宣德六年(1431),鄭和曾經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樂朝。鄭和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認的&ot;世界十大航海家&ot;中惟一的中國人。
朱棣為何讓鄭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說法是&ot;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ot;。目的有二:一是尋找建文帝蹤跡;二是向海外諸國顯示大明王朝的繁榮富強。
鄭和造大銅鐘永樂三年,鄭和由蘇州劉家港出發,浩浩蕩蕩出使南海以西諸國,最遠到達印度半島的古裡國,勒石為記,於永樂五年才返回。成祖似乎對鄭和的第一次出航非常滿意,在他回朝的第三天就命工匠改造249艘海運船,以備鄭和下次使用。
隨後,鄭和分別在永樂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六次出使西洋,到達過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國、馬六甲、馬來西亞、印度、馬爾地夫等南亞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過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國家。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