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章 營田司馬(第1/2 頁)
原輪臺國所在地,就是李廣利認為最適合漢軍屯田之所。
這裡氣候適宜,土地肥沃,而且在經過漢軍屠城之後,當地人所剩無幾。
李廣利派人考察後發現,只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短時間內就可以重新恢復耕種。
選好了屯田地點,他直接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摺:
“故輪臺東捷枝、渠犁皆故國,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千頃以上,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與中國同時孰。
其旁國少錐刀,貴黃金採繒,可以易穀食,宜給足不可乏。臣愚以為可遣屯田卒詣故輪臺以東,置校尉三人分護,各舉圖地形,通利溝渠,務使以時益種五穀。
張掖、酒泉遣騎假司馬為斥候,屬校尉,事有便宜,因騎置以聞。田一歲,有積穀,募民壯健有累重敢徙者詣田所,就畜積為本業,益墾溉田,稍築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輔鳥孫,為便。
臣謹遣徵事臣昌分部行邊,嚴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選士馬,謹斥候,蓄茭草。願陛下遣使使西國,以安其意。臣昧死請。”
收到李廣利的奏摺后皇帝大笑,因為李廣利的想法正好與他相同。
經過持續幾十年的漢匈戰爭,皇帝也已經意識到了帝國的國力已經漸漸透支。
如果能夠在西域進行大規模的屯田,那麼必將大大緩解帝國的壓力。漢軍在西域的行動也更有保障。
而且與原本的歷史不同,如今在河西四郡一帶由於有了張越的出現,帝國的屯田已獲得初步成功。
河西四郡已經基本能夠自給自足。
帝國的負擔比原時空輕了很多,能夠投入到西域的資源自然也多了不少。
欣喜之下,皇帝直接在奏摺上批了一個字。
“善”!
那麼派誰去負責屯田呢,皇帝在心中犯了難。
“召,丞相宣室奏對!”
“諾!”
“拜見陛下,陛下萬年!”
“坐吧!”
等公孫弘坐好,皇帝揮了揮手。
侍者會意把李廣利的奏摺送到公孫弘眼前。
“李廣利要在西域屯田,丞相如何看?”
“臣以為,此事可行,只是這屯田之人還需細細考量……”
“丞相可有合適的人選……”
……
“營田司馬,這是什麼鬼……!”張越在心中暗暗吐槽著。
“以前只聽說過營田校尉,營田都尉,帝國什麼時候出來了營田司馬……”。
張越清楚的記得,漢書上記載著,李廣利在大宛之戰勝利後,想要在西域地區做出一番不亞於衛青、霍去病的功績。
所以向皇帝上奏在西域和河西地區大規模的屯田。
其中在西域主要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渠犁,一個是輪臺。
而皇帝也很快同意了他的提議,不久之後就在輪臺和渠犁兩地設立了營田校尉,負責西域屯田。
輪臺因為後世的詩中經常提到它,所以更有名一些。
另外歷史上輪臺還發生過一場大戰,數百名漢軍在匈奴人的圍攻下竟然堅持了近一年的時間,最後從容退回了敦煌。
不過實際上留下實物比較多的還是渠犁,因為巫蠱之禍后皇帝頒發了輪臺詔,放棄了在輪臺的大規模屯田,一直到宣帝時漢軍這才重返輪臺。
這一次張越接到的命令就是讓他移鎮輪臺,負責在輪臺屯田,不過他的職位卻不是歷史上的營田校尉,而是營田司馬。
按照皇帝詔命上的說法,他這個營田司馬同別部司馬,擁有一定的獨立行動的權力。
但比起歷史上的營田校尉明顯是低了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