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朱可夫在遠東取得的經驗,無疑在紅軍領導人1939年底制訂的新的野戰條例中得到了反映。新條例是以下述前提為基礎的,即各兵種協同作戰,是取得作戰勝利的首要條件。只有使用這種辦法,才能在敵人的防禦縱深內打敗敵人。條例強調了部隊再補給和後方勤務的重要性,就象強調繽密的作戰計劃、不間斷地控制部隊以及出其不意的必要性一樣。既然許多指揮員對於恰當地使用預備隊、對於梯次配置原則、對於作戰編成問題似乎都很不熟悉,新的條例中自然就闡述了這些課題。師的進攻正面稍微作了變動。在進攻作戰中,一個加強師的平均正面寬度減少到三千三百碼。第一梯隊步兵營進攻正面規定為四百五十到六百五十碼,比&ot;1936年條例&ot;規定的大約六百五十碼到一千一百碼有所減少。研究小組研究了遠東的作戰之後,強調指出,每英里正面必須配備有效數量的火炮。不包括遠端武器在內,火炮數量從三十門至三十五門增加到三十五至六十門。雖然人們為了制訂&ot;1939年條例&ot;費了很多心血,但這個條例始終未能公諸於世。因為歐洲發生的軍事事態已使它大大落後於形勢,不得不徹底地重新加以研究。蘇芬戰爭結束後,在布瓊尼元帥的監督下,重又著手製訂條例,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再次推遲了。
1938年4月,蘇聯開始向芬蘭施加壓力,要它允許蘇聯在芬蘭的蘇爾薩爾島構築工事。1939年10月,雙方重新恢復談判時,蘇聯代表說,鑑於歐洲的戰爭,不能允許敵人有機會進入芬蘭灣。為了保護列寧格勒,邊界的位置必須予以改變。芬蘭拒絕了蘇聯的要求,於是談判破裂。
莫洛托夫警告說:&ot;我們文職官員無法再去解決這個問題了,現在該讓宰方行使他們的發言權了。&ot;
在蘇聯向芬蘭發動了一場猛烈的宣傳攻勢,並指責芬蘭人向蘇軍發射若干發炮彈以後,紅軍於1939年11月30日開進了芬蘭。
戰爭最初幾周,芬蘭人使蘇軍遭受了重大傷亡,r&iddot;a&iddot;麥列茨科夫將軍的攻勢進展緩慢。紅軍在芬蘭未能迅速贏得勝利,暴露了蘇聯軍事機構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顯而易見,坦克兵、炮兵、步兵之間缺乏在哈勒欣河戰役中曾起過決定性作用的那種配合。但是,12月28日蘇軍重新編組了各集團軍,下達了新指示。1940年2月初,俄國的攻勢終於開始形成。2月11日,蘇軍粉碎了曼納海姆防線的一些地段。芬蘭的防禦逐步瓦解。3月12日,精疲力盡的芬蘭人認輸了。在這場戰爭的最後階段,朱可夫擔任了很短一段時間的總參謀長,暫時代替生病的沙波什尼科夫。
在&ot;冬季戰爭&ot;(參加這次戰爭的紅軍部隊達一百二十萬人)結束以後,蘇聯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糾正這次戰爭中暴露出來的許多缺點。伏羅希洛夫向黨中央委員會提出報告以後,中央決定在克里姆林宮召開總軍事委員會會議。軍隊高階領導幹部、以及參加過這次戰爭的師長和高階軍官、各軍區、各軍事學院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議於1940年4月14日到17日舉行,作出了一系列結論。從步兵部隊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對於武器裝備以及在嚴寒條件下如何恰當地使用它們瞭解甚少。需要更多的自動武器和迫擊炮。需要更好的通訊裝置,特別是無線電通訊裝置,是必不可少的。部隊的編制也不能令人滿意。步兵師機動性差,後方勤務的指揮很困難。開始時,步兵不會穿滑雪板打仗,只是在仗打起來以後,才組建了滑雪特別營、滑雪工兵部隊和馬拉雪橇醫療隊、運輸隊。在芬蘭作戰的經驗還表明,必須有更好的冬裝、更好的車輛預熱器和掩體用火爐。機動運輸部隊也被證明是組織得不好的,備件供應不上。築路部隊不能滿足需要,交通指揮勤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