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父子佳話(第2/3 頁)
假如有朝一日,人力可以被擺脫。
那麼天底下就不需要那麼多的百姓種田。
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這是朱鴻中第一次站在國朝統治者的立場上,而非立足於時代的發展。
他要為生民的福祉而奮鬥。
清平帝沒有要他立刻做出一個決定。
至少,現在的自己可以接受這一切的變化。
朱鴻中也可以繼續從事他的研究。
不過,他畢竟是大明的太子。
總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的東西。
於是,父子倆約定。
再過七年,就以“清平五十年”為界,他們需要再根據這事情進行一次探討。
假如父子倆發生了分歧。
出於求同存異的考慮,清平帝會退一步,到那時朱鴻中就要準備,肩負起這座江山與國家。
……
四喜茶樓。
一晃眼,江水流被韋思兒帶回四喜茶樓,已經過去十五年了。
他從少年走到了青年。
韋思兒則由暮年逐漸走向了死亡。
她今年已經八十五了。
與旁人不同。
韋思兒的衰老,不在樣貌,不在年紀,而在於精神。
她靠著一顆心來分辨這世間的善惡,再透過眼睛將其表達出來。
這就是“解憂”的真諦。
只要自己一日還能看出人心,分辨出善惡。
那麼她就不算老。
可是數日之前,韋思兒發現自己彷彿失去了這種能力。
她看人的笑是笑,哭是哭,愁是愁。
彷彿千篇一律。
這也是韋思兒不曾見識過的世界。
但她明白。
這不是返璞歸真,不是大道至簡,而是自己大限將至。
,!
所以,上天收回了對她的眷顧,將其交給了更需要這份能力的人。
韋思兒已經沒有遺憾了。
她始終謹記,東家“韋喜”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字。
——知足
她經營了四喜茶樓七十餘年。
這是兩萬多個日夜。
無數的相遇,無數的離別。
她早就已經習慣。
從看到一張陌生的臉龐,知道了他的名字,然後將他記住,每日來來往往打著招呼。
直至,看著對方逐漸走向暮年。
亦或是。
在某一天之後突然就再也不來了。
韋思兒從來不會細究,只當是老客喝膩這裡的茶水,想要到別家換一換口味。
大家好聚好散,彼此仍然在心中記住對方。
這就是最好的落幕!
她並非不想深究,而是這事情本就深究不得。
因為自己也只是一個俗人。
遇喜則喜,遇憂則憂。
假如兩眼只能看到這世間的不好,那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替人解憂了。
這在韋思兒看來,是比她的性命更為重要的東西。
……
韋思兒退下了櫃檯,由江水流接替了她的差事。
這些年江水流邊看邊學。
不僅學會了一手精湛的茶藝,而且,他還領悟了幾分觀人看心的本事。
雖然不及韋思兒那樣精準,但是已經達到了她年輕時的火候,足以支撐四喜茶樓再開下去。
這是江水流加在自己身上的使命。
韋思兒對他有養育之恩。
作為報答,江水流希望用餘生,替韋思兒將她的心血經營下去。
而這第一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