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航海之夜(第2/4 頁)
是這首詩的背景,為了把人們帶到和詩相似的意境之中。”
很多作曲家都會對自己的創作進行解讀,這也是白玉林對交響樂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認識,那就是演奏交響樂要結合創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其思想。
比如說《波萊羅舞曲》,這首曲子的節奏是固定的,那種緩慢的節奏是不容更改的。指揮家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在紐約首演時,選擇了更快的速度就引起了拉威爾的強烈不滿,他認為那不是他的速度。當然,這個事件的後續就是,在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幾年後再次指揮《波萊羅舞曲》的時候,拉維爾表示了滿意。
白玉林對這件事情的瞭解其實也僅限於此,他從自身角度出發,認為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在後來的表演中沒有堅持自己的速度,而是重新擁抱了拉威爾的節奏,所以才會讓拉威爾滿意。
所以,白玉林在本子上記下的就是類似的內容,對樂曲的理解,尼爾·蓋蒂頗具夢幻的表演風格和富有張力的表演風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活力。
上半場的第二首曲子是《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表演藝術家:珍妮·楊森。
對於珍妮·楊森,白玉林還是有所瞭解的,荷蘭的小提琴藝術家,屬於天才的範疇了,10歲就進行了公演,這些年獲得了不少獎項,個人實力出眾,長相也很美麗,和各大交響樂團都有合作。
至於《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曲子有一定的試聽門檻,需要一定的試聽經驗才能聽下去。白玉林第一聽交響樂的時候,那支樂隊演奏的是實驗性質很強的音樂,導致白玉林差點睡著了……
如果真睡著了那可是很丟人的。
這首協奏曲副標題是“紀念一位天使”(to the memory of an angel),背後有著一個這樣的故事,就是德國的一位著名建築師和其愛人的女兒去世了,貝格爾很喜歡那個小女孩兒(女孩兒去世的時候19歲),因此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歌劇《露露》),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寫下了這首協奏曲,然後在協奏曲完成後不久也去世了。
順便一提,建築師的愛人是作曲家馬勒的未亡人。
這部協奏曲是貝爾格把“十二音體系”和傳統的調性原則結合得最好的作品,因此從聽感上來說,嘈雜的感覺並不強烈,卻具備很強烈的令人痛不欲生的感情力量。
這也完美的符合了白玉林對樂曲演奏的理解,要理解樂曲的背景故事,那些人或事,然後才能真正的理解這首樂曲的真正含義,去做到正確的表演。
美女小提琴手也真是不能輕視啊,珍妮·楊森的實力的確非凡,聽現場比聽碟片更加清晰的讓白玉林感受到差距。
這兩首曲子演奏完,就到了中場休息的時間,這個時候白玉林其實可以上前和還未退場的樂手聊聊天,但是很遺憾,白玉林除了大學六級英語之外,就只會說些法語,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和臺上的荷蘭樂團交流,即使他在來之前上網上查了樂團裡的樂手都是什麼國籍的。
內向的性格在社會上的確會出現很多問題。
也坐累了,白玉林就起身去外面緩口氣,亢奮的精神總是需要一定的緩解。也就是這個時候,白玉林注意到自己旁邊隔了兩三個座椅的位置上,坐著一位女孩兒同樣拿著個本子記了些什麼。
‘要麼是學生,要麼是同行。’稍微有點臉盲的白玉林一邊想著一邊和那位女孩兒相互點點頭示意。
這種事情在白玉林上大學的時候經常碰到,他那時候去聽演奏會就經常會拿著個本子做筆記,然後碰到同樣拿著本子的人,有些是學生,有些是樂手。那個時候他碰到樂手還會很奇怪,但是有一次和人家聊過天,他就知道了那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