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注:“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裡,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注:“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來儀,即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于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翽翽,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兩週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注:“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