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頁)
絕筆,不再著書。麒麟冢也正因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一方名勝,歷代文人騷客臨其境覓聖蹟,或謳歌,或慨嘆,發思古之幽情,詠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學者韋表微曾作“麟臺碑銘”:李白、辛棄疾以及明代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人均為麒麟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唐武德四年,據西狩獲麟之故,鉅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張九敘作鬥書“麒麟冢”三字,刻石立於臺前。天啟年間,縣令方時化在此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臺勝蹟更加名震四方。
由於古代都把龍鳳龜麟當成神靈,西狩獲麟,也就成了文人筆下的重要內容。晉徵南大將軍兼史學家杜預撰寫的《春秋左傳集解》一書雲:“麟者,仁獸也,聖王之嘉瑞也”。唐代大家韓愈《獲麟解》(註釋)雲:“麟一角而載肉,設武備而不為害”。“遊必澤土,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王者有出,與鳳龜龍謂之四靈。”由於麒麟為四靈之一,一些史書故事如《麟經》、《麒麟書》、《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臺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閣》等,均以麒麟為書名或內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號或者古建築、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為祥瑞的代號,漢高祖劉邦稱未央宮為記麒麟殿,漢宣帝必稱為麒麟閣。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獲麟意,於鉅野置麟州。唐高宗稱年號為麟德,武后則天必中書省為麟臺。唐德宗大曆四年,在麒麟臺立麟臺碑。後金皇統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鉅野縣山口鎮(今嘉祥縣大山頭一帶)增設嘉祥縣。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為祥瑞,在鉅野縣治北建麟鳳亭;元文宗至順二年,鉅野縣主簿樊遜,重修麟鳳亭。明代,鉅野知縣方時化,在麒麟臺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偉,規模壯觀,據當地傳說,當時整個寺院佔地百餘畝,有僧侶百餘人,佃戶數十家。寺院附近有鋪店、石碾、菜園、鹽畦、車坊等,顯然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東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魚可數。河南岸有一渡口,即《鉅野縣誌》上所說的“獲麟古渡”。每值陽春,風和日暖,鳥語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來此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可惜由於明崇禎末年的戰亂,整個寺院都變成了虛墟,今天能見到的只有這座荒草萋迷的土臺子了。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後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元年),年方二十一歲的愛國詩人辛棄疾,參加抗金起義軍,途篤鉅野麟臺,即興作五言律詩一首:
終始春秋筆,經名舊記麟。荒臺曾建魯,野草未燒秦。
鬱郁山川秀,蔥蔥景鈀新。韋編續繼否?書帶已成茵。
明代詩人孫宜,遊“獲麟古渡”時,作五言律詩一首,其詩曰:
古渡寒煙積,沙明照落懸。春秋悲鳳日,天地泣麟年。
魯變時交阻,周衰轍竟旋。至今皆絕筆,真意更誰傳。
現代作家張曉風也以獲麒為主要事件寫了一篇文章。
麒麟地位
民間有說法:天地誕生之初,飛禽以鳳凰為首,走獸以麒麟為王。又說,混沌初開只有禽王鳳凰和獸王麒麟。
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國舊時生育民俗。傳說中,麒麟為仁獸,是吉祥的象徵,能為人帶來子嗣。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雖偽說,實為“麒麟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