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宋徽宗被困滑縣,宋金第一次議和(第2/3 頁)
相來議和。此次,大金國之所以興兵伐宋,是因為宋國言而無信在前,圖謀金國的平州等地,收留叛將張覺。此次,金國將士死傷無數都是宋國引起的,為了平息將士們的怒火,為了兩國以後能夠和平友好的相處,宋國必須賠償金國: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各萬匹,皮褥子十萬條,絹帛百萬匹。
他本來想的是,做生意嘛,哦不,是議和嘛,不就是漫天要價,遍地還錢嗎?他把初始的價格喊得高一點,最後得到的不就多了嗎?
沒想到宋朝的一幫白痴宰相竟然答應這個條件。
金鑾殿上,他們竭力反對皇帝派出李綱為使者,與金人談判。他們此時一定是這樣想的:反正是朝廷的錢,和咱半毛錢關係也沒有。金人要多少就給多少,趕緊給人家送走才是正理。
至於金人說要宰相去談判,他們則一個個的爭得面紅耳赤,不要誤會了,他們不是搶著去,而是搶著不去!
李邦彥說:我這個人不善口才,誤了大事就不好了。
張邦昌懟到:你不善口才?這天下還有比你更能吹的嗎?
李邦彥憤怒了,好你個老張,竟敢讓老子去送死,你不仁別怪我不義。他舌燦蓮花,把張邦昌從頭到腳誇了個遍。在他的形容之下,張邦昌簡直就是個經天緯地之才,有定國安邦的能力。
趙桓也被他說得一愣一愣的,心想:即便李相說的不是真的,也有三分可信吧。李綱這個傢伙性子太剛正了,觸怒金人不好。
於是他便敲定了張邦昌這個人選。
至於派哪個親王去?他一時間拿不定主意。
但是眾奸臣心裡都有一個人選,那就是康王趙構啊。
上次,康王上書說他們家個個家財百萬貫,欠著朝廷大量的稅賦不交,雖然當時宋徽宗沒有相信,但是他們心裡恨透了康王。這次正好讓康王去,來一個借刀殺人。
只見趙桓問道:“金人要求派親王去談,眾愛卿以為何人當此重任?”
李邦彥說道:“臣聞康王善於軍法韜略,為人又懂得變通,不如派他去談判,一定可以說服金人退兵。”
其餘奸臣紛紛贊同。
正在這時,康王出列說道:“臣為宗社計,豈能辭避。”
趙桓大喜,說道:“皇弟乃棟樑之才,朕有皇弟可高枕無憂矣。”
當即以康王為軍前計議使,宰相張邦昌為副,出使金營。
康王退朝後,回到家中將此事告知文煥章。
文煥章得知這個訊息後大驚失色,這幫奸臣是要借刀殺人。他立刻將此事用飛鴿傳書告訴吳韻。
收到這個訊息,吳韻就感到不對勁了。他整理了一下思路,發現這段時間以來,完顏宗望的作戰風格有了很大的變化。
他先是在相州城下驅使百姓堆土山。本來也沒什麼,自古以來戰爭就是殘酷的,沒有人性的,所以當時吳韻也沒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接下來,在無法渡過黃河之後,這貨竟然說降了劉豫,從大名府渡過黃河,繞道他們的背後。此時吳韻已經懷疑金軍當中有漢人謀士。因為說降劉豫可不簡單,既需要深刻理解這些奸臣的內心,也需要高超的語言技巧。這不是一個野蠻的金人所能擁有的智慧。
最後,就是文煥章送來的訊息了。這一條計謀簡直就是打在了要害上,它需要深刻地理解漢人的文化,瞭解漢人這個民族的特點:儀式是基礎,孝道大於天。議和是個儀式,是宋朝廷對天下的交待。沒有議和,宋朝廷就會頑抗到底。這樣就會使金軍陷入持久戰中。以金軍目前的兵力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而點名要新皇帝前去議和則是陽謀。若是新皇帝去了,則會陷入金營,朝廷就群龍無首;若是不去,則會背上不孝的罵名,不利於新朝廷的統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