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食鹽入關(第1/2 頁)
崔澈邀他用膳,趙元淑自然是一萬個願意,只是與想象中的小有出入。
沒有絲竹管絃、沒有歌姬舞女、更沒有美酒佳餚。
碗裡只有粟飯、菜葉、以及零星的肉沫,趙元淑看著崔澈隨意地坐在田埂,粗茶淡飯也吃得津津有味,終於動起了筷子。
崔澈巡視灘田期間,與鹽工們同工同食,也不能總是藉故負氣摔碗,偷摸著開小灶。
鹽工們的晌飯也是由崔澈提供,朝廷可不會那麼貼心,能管一日兩餐,甚至還是看在豐厚的鹽利上。
崔澈有這份底氣為一萬名鹽工供應晌飯,源自與韋藝私開灘田。
私鹽買賣還未走上正軌,不見回報,甚至此前出海聯絡買家的隨從,都還沒有訊息。
但這都是早晚的事情,青州總管與膠州刺史合力,在這一畝三分地,要是連私鹽買賣的臺子都搭不起來,屬實是給權貴們丟臉。
用過午膳,崔澈沒有再下田。
“與其在河北渾渾噩噩,不如留在青州助我。”
崔澈直截了當道。
趙元淑既然來了青州,自然是想在崔澈幕府謀職,欲做出一番事業,給那些落魄時輕視自己的人瞧瞧。
可他還是忍不住心中疑惑,問道:
“趙某與崔公素不相識,崔公為何特意遣人相召,莫非家父與崔公有舊?”
“我與令尊同朝為官,在關中時見過幾面,卻無交情。”
崔澈搖頭道。
他不解釋原因,趙元淑也不可能追問下去,兩人地位差距擺著這裡。
崔澈注視著趙元淑,等待他的回答。
趙元淑不再多想,伏地拜道:
“蒙崔公不棄,元淑願效犬馬之勞。”
“無需多禮。”
崔澈將趙元淑扶起,當場徵辟他為青州總管府田曹參軍。
澈哥兒徵辟趙元淑,確實與其父無關,雖然趙世模一個降人,不知何故會在未來得到楊堅的信任,執掌宿衛,但崔澈並沒有打趙世模的主意,他就是衝著趙元淑本人去的。
崔澈生在一個尷尬的年代,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要麼已經官居高位,要麼就還是一名稚童,如房玄齡,或者尚未出生,也有不少,正在南陳任職。
而趙元淑正是崔澈熟知,又尚未發跡之人。
趙元淑能夠青史留名,主要還是參與楊玄感之亂,但他自身也有不俗的才能,例如只用十天時間就將全國各地租谷之事理順,因此得了楊廣的喜愛。
如今的他自然沒有那份本事,但資質擺在這,稍稍鍛鍊一兩年,也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僚佐。
崔澈命李青將趙元淑送回東陽城,自己則過問起了第一批運往關中的海鹽。
“家主且放心,青、膠、光、莒四州共裝船五十萬斛,明日就將發往大興。”
趙文回答道。
名義上是崔澈親領青州鹽務,但實際上都由趙文代為處置,崔澈把更多精力都花費在籠絡鹽兵、鹽工身上。
崔澈聞言頷首,這五十萬斛食鹽運抵關中,驗證了灘田的產量,只怕楊堅能笑得合不攏嘴。
事實也正是如此,開皇四年(584年)四月中旬,青、膠、光、莒四州海鹽經由漕運運至大興,除了在渭河河段出了點小事故,沿途並未出現什麼么蛾子。
楊堅親眼見證了產量,大為欣喜。
正如此前所說,國內消化不了一年千萬斛的產量,大可對外貿易,食鹽是剛需,不愁銷路。
這五十萬斛食鹽無疑解了國庫的燃眉之急。
與此同時,楊堅也將曬鹽工序看得更重,他將之視為絕密,唯恐外洩。
認為崔澈只組建了三千鹽兵,如何看護得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