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新徵幕僚(第1/2 頁)
時辰一到,隨著監斬官一聲令下,行刑者手起刀落,鮮血飛濺,燕榮身首異處,並未遭受太多痛苦,哪像崔澈手下的騎卒王慶,總要在犯官的脖子上多補幾刀,才能把腦袋斬下。
崔澈擠出了歡呼的人群,與裴秀暫時分別。
今日楊素休沐,邀他過府一聚。
“崔郎何時啟程赴任。”
涼亭中,楊素撥弄著炭火,問道。
崔澈將青梅酒倒入炭火上的紅泥小爐,回答道:
“明日入宮向二聖請辭,後日一早出發。”
“崔郎能解國家之急,聖人可是讚譽有加,私底下常與老夫誇耀,道是為長公主覓得一位佳婿。”
楊素收回了手,笑道。
“小侄與長公主的婚事,也是多虧了叔父。”
崔澈倒完了酒,將蓋子蓋上,微笑道。
時至今日,他早就弄清楚自己婚事的原委,起初楊堅是要為他賜婚楊阿五,是楊素目睹了崔澈與楊麗華在桂樹下的一幕,這才進言,使楊堅改變了心意。
“老夫還擔心崔郎怨我多管閒事。”
“長公主柔婉不忌,持家有方,能得如此賢妻,澈又何怨。”
二人閒聊了許久,楊素這才進入正題:
“李綱此人,迂腐不堪,我與蘇公雖舉他為崔郎長史,卻也不是當真想讓崔郎與他親近。”
顯然楊素已經聽說了崔澈昨日與李綱出城之事。
酒已溫好,崔澈並不急於回答,而是為自己與楊素各自倒了一杯青梅酒,他舉起酒盞,這才說道:
“小侄蒙叔父舉薦,才能東出賑災,偶得製鹽之法。
“如今官拜青州總管,亦是叔父與蘇尚書為小侄進言。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又怎會忘了叔父的恩義。”
楊素聞言大笑,舉盞與崔澈對飲一杯,才道:
“崔郎與玄感親近,便是老夫子侄,舉手之勞,哪需要你掛懷於心。”
四十歲的楊素與十四歲的崔澈在後院涼亭歡飲。
酒過三巡,崔澈遠遠望見楊素夫人鄭氏向涼亭走來,趕緊向他請辭。
楊素也瞧見了自己夫人,他長嘆一聲,面上浮現一絲愁容。
崔澈離席之後,與鄭氏見過一禮,便要匆匆離府,可還沒走出多遠,就聽見了鄭氏與楊素的爭吵聲。
對比楊素的悍妻鄭氏,崔澈越發覺得自家的楊麗華溫婉可愛。
開皇三年(583年)十二月初三,晨曦初現,報曉的鼓聲便一如既往的盪漾開來。
武城公府忙碌喧譁,眾人忙著收拾行囊,等用過早膳,崔澈便要啟程,前往青州赴任。
隋朝地方官員允許攜帶家眷上任,但約定俗成,總管、刺史這類封疆大吏,其父母以及年滿十五歲的子嗣不能隨行,自然是要留在京中為質。
崔澈父母早亡,更無子嗣,自然是要闔家隨他搬去青州居住。
裴秀被徵為總管府記室參軍,這是他在幷州總管府的老本行,實在是長史之位被李綱佔了,剩下司馬一職,裴秀又不通軍事。
總管、刺史的父母不能隨行,但幕僚不在此列,故而崔昭容也能同行。
崔澈昨日已經帶了楊麗華入宮向楊堅夫婦辭行,獨孤伽羅固然難捨愛女,卻也知道崔澈此行任務重大,並未橫加阻攔。
而楊堅也是對崔澈千叮萬囑,讓他用心民政的同時,也不要疏忽了開田製鹽。
用過早膳,家眷紛紛出門乘上馬車,崔澈留了部分奴僕看護武城公府,先與李綱匯合。
又接了昨日徵辟入幕的青州總管府錄事參軍房彥謙及其家眷,這才離京,往關東而去。
房彥謙祖籍河北冀州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