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蕭山令之下關訣別(第1/2 頁)
命令下達後,整個南京城像被捅了馬蜂窩,士兵們開始慌亂地收拾行裝,但心中更多的是迷茫與不安。
他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撤退,更是一場生死未卜的逃亡。
而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運輸船隻,卻因之前的決斷失誤,此刻成了奢望。
夜晚降臨,天空沒有星星,只有遠處偶爾傳來的炮火聲,如同末日的喪鐘。
在挹江門,第36師嚴陣以待,他們接到的命令是隻允許特定部隊透過,這導致了一種絕望的混亂。
士兵們,有的是同胞,有的是陌生人,在這裡卻不得不兵戎相見。
槍聲、哭喊聲、怒吼聲交織在一起,匯成了一曲悲歌。
唐生智在親信和第36師的掩護下,匆匆登上最後一艘渡輪。江面上波濤洶湧,彷彿也在訴說著這場戰爭的無情。
胡宗南的部隊在對岸,因不知情而誤射,子彈在唐生智乘坐的渡輪周圍濺起水花,險象環生。
當唐生智安全抵達北岸,胡宗南才得知撤退已全面展開,悔恨與驚愕交織在他心頭。
而那條“如有輪渡時可過江”的口頭指令,如同一道裂縫,讓原本就脆弱的撤退計劃更加支離破碎。
部隊之間失去了統一行動的默契,各自為戰,有的試圖強行過江,有的則在城內尋找最後的生機。
數十萬大軍,最終只有少數部隊按照原計劃成功突圍,更多的人則陷入了絕望的旋渦。
下關江邊,景象悽慘。成千上萬計程車兵和民眾擁擠在岸邊,他們望著對岸,眼中滿是渴望與恐懼。
沒有足夠的船隻,許多人選擇了最絕望的方式——跳入冰冷的江水中,
試圖遊向彼岸,然而等待他們的,往往是無情的江流和無盡的黑暗。
那一夜,南京城彷彿被淚水淹沒,歷史的車輪碾過了無數生命的痕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南京1937年12月13日,下關碼頭,晨曦初現
波濤拍打著岸邊,發出沉悶的響聲,似乎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悲歌。
這裡,站立著一位身影挺拔、面容堅毅的軍人——蕭山令將軍,他的目光穿過紛飛的塵埃,凝視著遠方,那裡,
是即將被戰火吞噬的城市,也是他誓死守護的地方。
蕭山令,字鐵儂,湖南益陽人,自幼便胸懷報國之志。此時的他,身著褪色的軍裝,胸前掛滿了勳章,
那是他多年南征北戰的榮耀,也是他忠誠與勇氣的見證。但在這片混亂與絕望之中,
所有的榮耀似乎都失去了顏色,唯有一份責任,如同千斤重擔,壓在他的心頭。
“撤退?不,我不能。”蕭山令內心的聲音堅定而決絕。
作為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兼首都警察廳長,他深知自己的選擇意味著什麼。
撤退,對他個人而言,或許是生路一條;留下,則無疑是踏入了死亡的深淵。
然而,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他選擇了後者,選擇了與這座城市共存亡,
與那些無法撤離計程車兵和平民站在一起,哪怕這意味著犧牲自己的一切。
“兄弟們,”蕭山令的聲音響徹碼頭,穿透了嘈雜與恐懼,
“今日,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大局,但我們能用我們的血肉之軀,
為後方的同胞築起一道防線,為他們爭取哪怕是片刻的安寧!”
話語間,他的眼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那是一種超越了生死的信念,是對國家和民族深沉的愛。
隨著命令的下達,原本散亂的人群開始有序地行動起來。
蕭山令親自率領著殘餘的部隊,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決心,依託有限的資源,構建起最後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