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是君臣兩人決定實施美人計對付‘淫而好色’的吳王。讓美人們學服三年而入吳。獻到吳國後,伍子胥有長篇大論的一番勸阻之語。
這裡‘十二年’即勾踐(前497年登位)十二年,即公元前486年,三年後入吳是前483年。而吳越春秋卷十“勾踐伐吳外傳”開篇時,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3年),勾踐與文種的一番對話中,有“今伍子胥忠諫而死”的話,說明伍已在前483年前死了,怎麼能等到西施入吳時勸阻吳王呢?關於伍子胥之死,《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中有記載,伍子胥在吳王伐齊時勸阻時,已遭誅殺,大約是前484年的事。)“十一年(夫差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復北伐齊。越王句踐率其眾以朝吳,厚獻遺之,吳王喜。唯子胥懼,曰:“是棄吳也。”諫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齊,猶石田,無所用。且盤庚之誥有顛越勿遺,商之以興。”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還報吳王。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唯一一致的是實行美人計是勾踐(入吳為奴期滿)返越後籌謀並實施的。
勾踐返越大約是前491年;《史記》記載夫差七年(前489年)伐齊,只到夫差十(此處多了一個“一”)年(前486年)才回吳國。所以勾踐獻美人的時間,應在前489年及之前,或486年及之後比較合適。
本文的所引用的時間為:勾踐於前489年選美女于越宮,訓練三年,於前486獻於吳王。
所以本文中西施的出生日期約為公元前504年。
序言2
再根據上面";西施選入越宮時,未超過17歲";的分析,西施的出生日期不會超過公元前510年或公元前506年。若按底線西施十七歲入選越宮,“三年學服而獻於吳”已經是二十歲。但據那時的平均年齡而言,二十歲應該算得上是老女人,以媚惑主而亂其謀的美人計實施起來估計效果不夠理想。姑且按十八歲算吧(即年齡再少兩歲),美人此時各個方面都成熟了,又不失其嬌豔本質;那麼西施的出生日期就在公元前508年或504年左右。
現說范蠡,《史記》未為他立傳,出生年份已不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夫椒之戰(公元前494年)時,他早已成年多年,自楚而吳,漂泊多年。《越絕書》中提到他的出生,只說到“范蠡其始居楚也,生於宛橐”。目前針對其出生年月,是公元前517年,一種是公元前536年。若是前者,夫椒之戰時,范蠡僅有23歲,我則認為在夫椒之戰時,他表現出的冷靜與睿智與此年齡不負。況且,他未來越之前,在楚國聞名多時,“其為結僮之時,一痴一醒,時人盡以為狂。然獨有聖賢之明,人莫可與語,以內視若盲,反聽若聾”(《越絕書》),恐怕未經歷過風雨的年輕人定不會有些聖賢之明吧。所以我相信第二種說法,即范蠡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網上亦顯示: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楚靈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戶邑,但出處不明確)。
那麼,西施與范蠡的年齡竟近有30多年的差別。無論是一個十幾歲的姑娘喜歡上一個四五十歲的老頭(在當時,應該算得上吧),還是一個智者喜歡上一個小姑娘,似乎很難置信。《吳越春秋》裡,越王自吳而返,制定了一系列的良策中提到,“令壯者無娶老妻; 老者無娶壯婦”,明確提出老年男子不準娶壯年婦女為妻。范蠡做為越國股肱之臣,想必也參與此策之中,他怎麼會明知故犯,而且又是送入吳宮的越女呢。
其二,關於西施浣紗於江與范蠡初會,兩人一見傾心的傳說。《東周列國傳》中說“勾踐命范蠡各以百金聘之”;《吳越春秋》中,“越王謂大夫種曰: ‘孤聞吳王淫而好色; 惑亂沉湎; 不領政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