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第1/5 頁)
淮南這邊,同樣也是處處忙碌。
今年的雨水還是有點大,眼看著秋收在即,趙光美又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牽扯到抗洪防洪的位置上。
其實淮南事,甚至天下事都是如此,越是繁榮發達的,往往就越是脆弱,差一點都不行,事實上這種規模的水災在其他地區還真算不上什麼太大的問題,畢竟就算是發水也是秋收以後了。
可誰讓淮南是一年三熟,又開發得極早呢?一年三熟這種事其實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兒,因為產出較大,所以人口密度也大,人均畝產小,抗風險能力自然就弱了。
糧食缺口只要稍微大一點,說不得這糧價就要漲到天上去了。
所以這自然是由不得他不慎重了,甚至今年商行那邊的年底結賬他都沒有親自去盯著,而是統統交給了孫連城,輔佐杜太后和趙德昭去全權清賬。
結果……
“娘和大哥要來?他們來幹啥?這不是添亂的麼?”
“啊?李平軍那些人也來?他們就是來添亂的吧!”
對此,趙光美特別的不爽。
“不要去管他,咱們還是要做咱們的事,他是天子,可老天爺又不給這個兒子面子,這雨再這麼下去搞不好真要決堤,這一淹搞不好六七個縣都要遭災,一切以河堤為重,他這個官家的面子難道比六七個縣的百姓還重要麼?我不去,你們也不許去接。”
接駕,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情,絕不僅僅只是他露一面,然後說一句大哥好這麼簡單的。
事實上各朝官員向來都極其反對皇帝出巡,尤其是北宋,因為相權實在太大,皇帝別說出京,想出個宮都難如登天,幾乎跟被軟禁了似的,這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少,並不僅僅只是為了讓皇帝當瞎子不瞭解外邊的情況。
自己的親大哥,有什麼好接的,總共也才不到半年沒見而已,一點都不想他,相信,他肯定也不想自己。
而一眾臣屬雖然都覺得如此似乎是不太妥當,但趙光美既然堅持,且趙匡胤確實也不是在意麵子喜歡擺譜的人,想了想,便也跟著一塊幹活兒了。
抗洪搶險,重中之重啊,他們這多大官,又是殿下又是宰相的,還出動了軍隊,今年這淮河和長江要是再泛出來哪怕一點,那他們這些人豈不都成了笑話了麼?
好在關鍵時刻,兵戶這兩個字還是有用的,抗洪搶險的時候直接祭出軍令,臨陣脫逃者格殺勿論的殘酷軍法之下,河堤搶修之類的工作都還算順利。
這些本質上都是種地幹活兒的鄉民的民眾,突然間有了兵戶的身份之後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協同效率倒是也稱得上是差強人意。
而因為他這頭幹活兒給工資,或者說是出兵給軍餉的緣故,雖然一直在搶災,但各大城鎮居然也意外的商業繁榮,讓原本就已經熱鬧了許多的淮南,變得愈發的熱鬧了。
以至於趙匡胤帶著群臣下揚州的時候忍不住齊齊懵逼。
這兒是揚州?
不是說,三分明月夜,二分在揚州麼?
明月夜呢?
站在船頭朝城內外,就見那城外的窩棚,密密麻麻一層一層的,乍一看趙匡胤還以為是南唐出兵數十萬在包圍揚州城呢,第一反應是:南唐是哪來的這數十萬大軍?
離得近了,看得仔細一些才看清,原來這全是生活於此的百姓,因為每家每戶,幾乎全都是搭個簡易的棚子就對付著住,所以看上去還真有點像是大軍圍城。
然後趙匡胤和滿朝文武情不自禁地皺起了眉。
呂餘慶忍不住皺眉道:“怎的這揚州城外,居然會有這麼多的流民?這……這麼多堵在城外,這軍營又要如何安置呢?”
盧多遜則在一旁面若平淡地道:“淮南之地,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