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1/4 頁)
,也不該是你來回答,而是司馬伯達(司馬朗)”
“楊立武(楊修)大人,按你的話我們大可以請教廷尉(司馬朗)大人,黃徵北此次在沒有聖諭的情況下,私自帶兵南下該當何罪?”說話的是司馬孚,現職長史。
司馬朗“恩,這。。。按照大漢朝的法律次罪是該撤職查辦,但我朝的法律大綱還沒有完善,陛下可以考慮是否要繼用原漢朝的法律”
“如此說來黃徵北的事即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漢朝之所以衰落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制度不完善,陛下是不會考慮落後的制度的,再者黃徵北在來信中也說明了原因,說為了避免信在中途被截,從而走露訊息,才在時不待人、逼不得已的情形下先斬後奏。如果說他此次是失敗而歸那麼即可兩罪皆罰,但他勝利了,而且勝得很漂亮,因此就算黃徵北先斬後奏的罪名成立,但擊敗顏良所部、連下三郡卻是實情,功大於過!陛下請明鑑!”
“車騎將軍(于禁),您說的這句話讓我不得不想起了您和黃將軍的友誼,據在下所知,您和黃將軍,以及原大司馬的交情非淺,黃徵北此舉出自原大司馬的可能性十分高,哦,如今某才明白,為什麼一向老實的黃大將軍,會變得如此的目中無人,原來是有人給他撐腰,恐怕這封所謂的請示信也不過是表面文章,徵北大軍應該已經到司隸了吧?”能說出如此刻薄的話的人,也只有張松。他在說完這話的時候,有意無意的看了看劉備臉上的表情,然後望向諸葛亮,後者有點責怪的看了他一眼。
這一切舉動自然沒逃過徐庶和賈詡的法眼,就連一貫三心二意的龐統都看到了,但是這三人並不是很熱衷於這種毫無意義的討論,說明白點就是他們明白什麼叫明哲保身,其實朝堂內的大部分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只不過大家都借這個機會在表態而已。做誰的跟班,站到那一派,從古至今作為朝臣是都要劃分清楚的,而現場也很明顯,說清楚點即是分為兩派,益州降將和親劉備遠陳琳的人為一派,其餘的大數老班底又為一派,不過西涼人還沒有明確自己的想法,或者說他們還在張望,他們明白自己的關鍵性和重要性。總之就是與陳琳有過交情的人為一派,而和陳琳沒有交情的人又為一派,剩下的諸如張飛、諸葛亮、司馬懿等幾人則保持著中立。雖然作為一國之君的劉備,還是很希望看到朝廷內部大家相互制約,只不過如果眼下外部還沒有清理乾淨的時候,內部先亂了起來,那就得不償失了。
“你們口中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可是你們誰真正的把孤放在心裡,想到什麼說什麼,在朝堂內吵成一鍋粥,成何體統!你們又不是小孩子了,卻不懂相互禮讓?我大漢王朝之所以能興旺百年,正因為我們是禮儀之邦,可同殿為臣的你們竟然就當著孤的面吵得不可開交,你一句我一句,你們以為這是菜市場?黃忠的事孤心中已經有了定論,張遼、高順何在?”
“臣在!”
“你們即可請點五萬精兵北上,配合徵北大軍攻下司隸,然後帶孤的一個口諭,就說孤知道他們常年在漠北,雖然沒有埋怨孤,但孤心中有愧,讓他們打下司隸就回荊州來吧,好好修養修養,他日再為我襄國開疆擴土!”張松的話始終還是讓劉備開始介懷起黃忠的徵北大軍,不過他這一次的命令是他這一生中,所做的最後一件正確的事。
。。。一切的確如郭嘉所言,黃忠雖然得到了雁門、新興、太原三郡,但只過了六七天,他便悄悄的離開了幷州出現在河內。對於司隸,袁紹知道是不可能一時半會就可以掌控民心的,不過因為洛陽的關係,他還是分出一萬多人讓張合和逢紀留守,然而面對黃忠的突然襲擊他們又會採取什麼應對方法?
黃忠並沒有實施強攻手段,而是陳兵在河內的朝歌,他明白只憑現在手中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取得任何戰績的,而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