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3 頁)
運輸機能
十九世紀末,當全世界文明國都在廣泛運用蒸汽機帶來的福利時,東方大國卻堂堂登場了在鐵軌上賓士的&ldo;鐵路馬車&rdo;,用馬匹做動力取代蒸汽機車牽引的鬧劇。愚昧觀念嚴重製約了清國鐵路的發展。1881年11月,全長97公里的唐胥鐵路竣工,通車執行;1887年,唐胥鐵路延長35公里至蘆臺;1888年,唐胥鐵路延長130公里,展築至天津,更名&ldo;津唐鐵路&rdo;;1894年,天津至山海關間的津榆鐵路通車,全長127公里。從1881‐1894年的十三年間,清國本土僅修建鐵路300多公里。清日戰爭中,天津以及山海關一線的清軍調動,曾經利用了這段鐵路作為運兵工具。而其他各地的大部分部隊,只能依靠畜力牽引、人力步行方式行軍。
大清王朝的康熙年間(1662‐1722)奠定了國家的基本疆域,用於交通的工具、設施、動力、管理技術,比前朝在量上有所增加,質上沒有大的躍進。作為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清朝對全國道路佈局經過多次改造,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道路網。清國的道路有&ldo;官馬大路&rdo;、&ldo;大路&rdo;、&ldo;小路&rdo;之分。官馬大路是國家級官道,由北京向各方向輻射,主要通往各省城;大路從省城通往地方主要城市;小路則連線各地主要城市與邊遠市鎮。&ldo;官馬大路&rdo;作為全國交通的總樞紐,分北路、東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幹線,共長4,000餘華裡,總驛站設在京城東華門外的皇華驛。其中的幹線通往清朝的發祥地滿洲,是清日戰爭中最重要的道路系統。此路從北京經山海關、盛京,一支延伸到雅克薩、廟屯與俄國接壤;另一支通往朝鮮半島。隸屬官馬北路網的還有呼倫、恰克圖幹線,這一道路在開發清代北疆、打擊蒙古叛亂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清代漫長的官馬大路,其實是靠馬蹄、車輪和人類足跡,經過千百年碾壓出來的自然軌跡。這些軌跡通往四面八方,連線有人煙和部落的地方,形成所謂的道路網路。大多數官馬大路是沙石路或泥土路,沒有人工築路的痕跡,沒有路基填築和排水構造,晴朗乾燥日尚可以支承騾馬載荷透過,雨水日在輜重車輛重壓下,道路極易變形,泥濘中車馬行進艱難。1894年清日戰爭爆發時,東北大部分地區已經經歷了連年澇災,路狀極差,完全不能滿足清軍輜重運輸的需要。7月28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命令豐升阿的奉天盛字練軍,從陸路出發趕赴朝鮮,增援牙山葉志超軍。豐升阿部沿官馬北路晝夜兼程,歷盡艱辛,8月9日才疲憊不堪地趕到平壤,此時牙山、成歡的清軍已經敗戰多日。
侵入滿洲的日軍面對清國泥濘的道路也經常陷入困境,幸運的是戰爭中日軍的輜重運輸採用的是馱馬搬運方式,可解體組裝的山炮發揮了能適應惡劣天氣和地貌作戰的特點。而清軍拖拽式炮械經常舉步艱難,大炮一旦進入陣地就失去了進退機動性,在敵軍進攻的狀況下,炮兵只能丟棄炮械等輜重逃命。
蟲工木橋◇��歡◇迎訪◇問◇
第20節:兵站體系(3)
清國派往朝鮮的軍隊和給養,最初的投送方式是海上運輸。十九世紀末,清國海上大型運輸業幾乎被外國洋行壟斷,經海路運送兵員只能依賴租借外國汽船公司的船隊。豐島海戰,日本聯合艦隊擊沉清國租借的英國籍商船&ldo;高升&rdo;號,就隸屬英國印度支那汽船公司。1894年9月17日,清國租用英國和美國的多艘商船向朝鮮運兵,北洋水師主力護送船隊時,在大東溝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了黃海海戰,結果北洋水師敗戰,制海權喪失。此後,清軍運兵和一切後方支援,只能依靠奉天至平壤間約千里的泥土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