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第1/2 頁)
不知是出於面子考慮還是近衛師團走不開,天皇手裡的這最後1個師團最終還是留在了島上。但南京的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田俊六大將和九江的第2軍軍長岡村寧次中將同時收到了東京大本營的指示:不惜一切代價,盡全力救出淞浦師團。
這是天皇裕仁的指示。他實在無法面對一個師團被中國軍全殲的窘境,因此對參謀總長說:&ldo;告訴田俊六,我不管別的什麼損失,但必須救出106師團。&rdo;
蔣介石終於在一系列失敗中,有力地回擊了日本人一拳。
10月7日,薛嶽調整部署,開始對萬家嶺之敵發起全線進攻。
薛嶽徵戰多年,有個習慣,仗打得越是艱苦,越是驚心動魄,他越有精神,頭腦也越靈活。困住湘浦師團,他知道僅僅是開始,硬仗在後面。而且他的10萬大軍是內線中的外線作戰,吃掉淞浦一個加強師團,岡村給他的時間不會太多。在岡村軍援兵到來前,他必須解決淞浦,否則打虎不成,反受其害,蘭封教訓,不過僅僅3月前而已。可他上哪去搬兵呢?武漢方面是遠水難解近渴。德安附近的守備部隊拖住岡村,壓力更大,當然更不能動。情急間,他打起了廬山上第66軍的主意。
葉肇的第66軍是蔣介石專門指定放在廬山上,準備在贛北失守後留在敵後打遊擊用的。調66軍下山,獲準的可能性實在太小。如果遭拒絕後再調,那豈不是公然抗拒統帥。66軍他是一定要用的,不如索性碰釘子前再來一次先斬後奏。主意拿定,他便吩咐道:&ldo;先調再說。一邊調一邊向武漢請示。&rdo;
薛嶽嘴上說的痛快,可對能否調來66軍這支有生力量,他心中也沒什麼譜,他畢竟沒有軍委會的上方寶劍。那上頭,沒有命令誰肯主動為別人賣命,出力不討好,打敗了還得再背上個&ldo;抗命&rdo;的罪名,永世再難翻身。
薛嶽此刻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他想調66軍下山扯來難關重撰。
不知是先斬後奏的奇效,還是他跳上了順途,一切事情都在按他最好的設想發展。原以為很難辦成的事卻一一迎刃而解。
軍委會對他的先斬後奏採取了預設的態度,雖未明確支援,卻也沒加阻止。薛嶽原本也沒打算從軍委會得到什麼好聽的話,只要能調來66軍就行。
至於66軍方面滿口答應,順利得出奇,原來薛嶽的廣東老鄉葉肇,當初對蔣介石把該軍留在敵後打遊擊十分不滿,66軍是清一色的廣東子弟兵,在鄂贛地區打遊擊並不合適。從一支野戰軍降為遊擊部隊身份降了許多不說,語言不通,環境不熟,官兵們誰也不願呆在敵後鑽山林。所以薛嶽這個廣東籍長官一招呼66軍從軍長到士兵,無不歡呼響應,其應戰心切,甚至超過了薛嶽自己手中的部隊。
薛嶽得到意外的1個軍兵力,且又是指揮順手的粵籍官兵;葉肇藉機走下廬山,避開了敵後遊擊的苦差事。雙方皆大歡喜。
日後的戰鬥證明,當薛嶽與淞浦直打到最後5分鐘時,要不是66軍,要不是先前強留的74軍和187師,薛嶽的萬家嶺大捷不過是天方夜譚,充其量也只能是蘭封之戰圍而難殲的翻版。
有人說薛嶽的輝煌靠機運,靠日本人的失誤,實則大謬。驕橫的日本人給中國軍提供過多少機會,但又有幾個能把握得住呢?
又有幾個敢為自己的使命擔上抗命的風險呢?
戰爭本身就是在比誰少失誤,誰能抓住對手的失誤。薛嶽逼得對手孤注一擲,就是製造了機會。更令人信服的是他也把握住了機會。薛嶽的輝煌說到底還是靠的他自己。
17 武士陰魂繞群山
10月初旬這十天,對薛嶽來說既艱難悲壯、卻又充滿輝煌。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