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出招(第2/2 頁)
敞的辦公室裡,面前攤開的是一份份新聞報道和義凌院線觀影評論。
隨著他一頁頁翻閱,臉上的表情從平靜轉為沉思。
他的眼神透露出一絲銳利,因為這些內容幾乎都是對《地下情》以及義凌的負面評價和尖銳批評。
在這些報道和評論中,負面評價和尖銳批評鋪天蓋地,幾乎沒有給《地下情》以及義凌任何留情的餘地。
文章中不僅直接將《地下情》定義為年度最大的爛片之一,還對影片的每一個方面進行了無情的拆解和批判。
一篇文章中寫道:“《地下情》不僅僅是一次藝術上的失敗,更是義凌對觀眾期待的一次巨大背叛。”
“影片中充滿了邏輯漏洞,情節鬆散,人物塑造淺薄,讓人難以產生任何共鳴。”
另一篇評論則更加尖銳,稱:“《地下情》的上映,不僅沒有為觀眾帶來期待中的視覺盛宴,反而成為了影視市場上的一塊汙點。”
“義凌此次的失誤,無疑是給自己的品牌形象蒙塵。”
不僅是新聞媒體,連一些知名的影評人也加入了對《地下情》的批判中。
他們在報紙或專欄上發表觀點,認為《地下情》的失敗不僅僅是單一電影的問題,而是反映了義凌在電影製作上的整體失策。
易晚舟開啟電視,不出他預料,《影視今天說》也在談論關於《地下情》的失敗。
節目中的主持人和嘉賓正熱烈討論著。
其中一位資深影評人語氣嚴厲地指出:“《地下情》的失敗,可以說是義凌近年來最大的一次挫敗,更是香江影視行業的悲哀!”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問題,而是對義凌電影製作策略的一次質疑!”
“我想問義凌的董事長,以及易大導演,你們義凌在追求高票房的過程中,是不是把電影本質上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精神給忽略了?”
“如果真是這樣,我只能說一聲,義凌好死!”
另一位嘉賓則從市場角度分析:“在當前電影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背景下,觀眾的口味越來越挑剔,單純依靠明星效應和大製作已經難以滿足大眾的需求。”
“一個當紅但在劇中扮演配角,一個重新復出,沒什麼大名氣的小演員,《地下情》怎麼可能出成績?”
“我覺得,易大導演怕是覺得香江的觀眾好糊弄,用爛片來割韭菜。”
除此以外,節目中還播放了一些觀眾的採訪片段,許多人表達了對《地下情》的失望之情。
“我原本對這部電影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看完之後感覺非常失望。”
“劇情難以吸引人,人物關係處理得也很粗糙。”
“尤其我對義凌,對易晚舟這個人,很難再喜歡起來了。”
面對這些負面評價和尖銳批評,易晚舟心中清楚,這並非普通的市場反應。
他深知,這場突如其來的輿論攻擊並非偶然,而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行動。
換而言之,易晚舟確信,這背後一定有江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的影子。
由於義凌擁有自己的院線,這給了他在電影放映市場上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和優勢,這是外部勢力難以直接干涉的。
所以,他們轉而利用媒體輿論作為武器,透過對電影大肆抨擊和帶節奏的方式,來對易晚舟及義凌造成打擊。
這種方式既能汙衊《地下情》,又能間接影響到義凌的聲譽和未來的市場表現,無疑是一種隱蔽而有效的攻擊手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