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第2/2 頁)
析,且有千里躍進大別山、扭轉戰爭車輪的偉大實踐為依據的。
毛澤東寄粟裕以厚望。
與毛澤東同樣有詩人浪漫氣質的陳毅赴陝北領受機宜後,激動不已,預期此舉必將促使蔣介石統治的迅速崩潰,遂揮毫寫下&ldo;五年勝利今可下,穩渡長江遣粟郎&rdo;的詩句。
對於這樣一項既有理論基礎又具實踐經驗,並經過數月詳盡籌劃、周密準備的重大戰略決策,還可能提出異議嗎?
然而粟裕的電文又是具有很強說服力的。
從全域性看,要想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調全國其它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必須在中原、華東打幾個大殲滅戰,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而這個條件在中原正在成熟。如果集中劉鄧、陳粟、陳謝三軍力量,既能攻堅,又能打援,一個戰役可以發展成兩三個階段來打,即可有效地殲滅敵軍主力,迅速改變中原戰局。而分兵南渡長江,雖可以調動一批敵軍南去,但蔣介石主力是半機械化部隊,是敵在中原的骨幹,不會調至江南;而桂系主力,因蔣介石害怕縱虎歸山,也不會把它調往江南。如果只能調走一些二、三等部隊,中原我軍所受到的壓力並未減輕多少;而我軍卻因從中原調走了幾個堅強的主力縱隊,削弱了自己的突擊力量,顯然是不合算的。更何況這三個有重灌備的縱隊過江,必定要棄掉全部輜重,遇到敵人稍為堅固的設防,不僅難以攻克,而且會增加傷亡,沒有傷員的安置、糧食的籌集、彈藥的供應,這些都會嚴重削弱部隊的戰鬥力。既然三個堅強的主力縱隊南渡長江調不走敵人在中原的主力部隊,反而分散我軍兵力,增加在中原戰場打大殲滅戰的困難,這就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敵我兵力對比,進一步改善中原戰局。而我進入江南的部隊,由於作戰環境的艱苦,也發揮不了善打野戰的長處。在渡江南進轉戰過程中,三個縱隊預計會有5萬人的減員,如果將所付出的損失用在中原作戰,完全可能消滅敵軍好幾個整編師。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