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朕就一句話,一切拿白銀說話!(第2/6 頁)
越來越不同,長得一樣,甚至也說漢話,但利益已經無法和大明完全趨同了。
外放的一些使者,也是如此,因為距離遙遠,或者國別不同,活著活著就活成了外邦蠻夷,絲毫不顧及大明人利益,甚至會跟著本地夷人一起,利用大明謀取自己的利益。
各級學堂也是如此,不可避免的本地化。
“先生的意思是,大明在文脈上,要格外注意九龍大學堂對朝廷亦步亦趨”朱翊鈞眉頭一皺。
萬士和只主張南洋,也就是馬六甲海峽以內,為大明核心利益,至於馬六甲海峽以外,鞭長莫及,交給商賈就是。
張居正這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是要朝廷把這九龍大學堂牢牢的控制在手中,這樣頂尖人才,會集中在大明朝廷。
大約就是這九龍大學堂是嫡長子,剩下的學堂,朝廷寬裕就多給點,少了也就放養便是。
“陛下聖明。”張居正俯首說道,他希望陛下現實點,那些在地方的學堂,最終還是歸屬於地方衙門管理。
朝廷的精力不是無限的,朝廷的銀子也不是無限的。
“先生所言有理。”朱翊鈞認可張居正的建議,高啟愚提出了丁亥學制的框架,但這個框架需要修修補補。
要搞得清楚輕重緩急,也要分出個親疏有別。
張居正不認高啟愚這個學生了,但他還是為高啟愚搞出來的丁亥學制,積極獻言獻策,一些高啟愚看不到的問題,張居正為他做了補充。
“陛下,今年的大帆船又到港了,而泰西舶來銀只有三百萬銀,但這次有了十二萬兩的黃金。”張居正談到了他入宮的另外一個目的,外交。
白銀流入在肉眼可見的放緩,費利佩這次派遣的大帆船,仍然沒有足夠的白銀供應,這對大明而言,真的很難接受了。
大明掛牌價,一兩黃金等於十六兩白銀,當然這個價格在王謙的操弄下,會有巨大的波動。
這次大帆船到港,算上黃金,折算也就五百萬銀,但這十二萬兩黃金,不計入貨幣的流動性,大明貨幣還是白銀和銅錢。
“白銀流入放緩,各大都會的物價,可能會萎靡,幸好年初的時候,停掉了一條鞭法的推行,否則臣就不是萬曆維新的功臣,而是罪臣了。”張居正有點心有餘悸。
泰西舶來的白銀,這有一陣沒一陣的,搞得張居正都差點翻了車。
沒有足量白銀供應,貨幣稅的一條鞭法就無法推行。
物價下降,導致工坊生產規模下降;
規模無法攤薄成本,總體利潤下降,工坊主只能壓榨人力成本;
這進一步導致了規模下降導致貨物減少、工坊惡性競爭、勞動報酬降低,人們普遍不願意購買非必要商品,消費下降,需求降低,最終導致經濟的進一步萎靡。
如果大明朝廷這個時候,再用一條鞭法抽走白銀,等同於抽走了白銀,等同於降低了貨物的流通性,進一步加劇錢荒和通縮。
“陛下,大明太大了,需要的銀子實在是太多了。”張居正嘆了口氣。
問題的本質是大明體量過於龐大,一億三千萬的丁口,幅員遼闊而複雜的疆域,都讓大明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蛻變,難如登天。
光靠白銀充當貨幣,真的不行。
但發寶鈔,時機未到。
朱翊鈞無奈的說道:“在完成黃金收蓄之前,錢荒恐怕得持續一段時間了。”
“陛下,其實可以多發行一百萬銀的海外通行寶鈔,以菸草為錨定物錨定,海外通行寶鈔,在大明認的人不多,但是在南洋,還是有很多人認可的。”張居正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讓大明再次偉大,君臣都沒感謝過自由貿易,現在張居正的意思是,再苦一苦南洋的夷人,給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