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2/2 頁)
反面典型,付之一炬。當第三帝國文藝人士秉承的首要原則是與戈培爾的宣傳部保持一致時,人的創造力就會不可避免地受到遏制和扭曲。
一旦文化藝術淪為政權的附庸和工具,退化也就不可避免。不過,希特勒、戈培爾們並不是笨蛋,他們也不想德國的文化藝術&ldo;退化&rdo;得無人問津。相反,他們希望藝術性和納粹化能完美結合,不僅德國人喜聞樂見,就是全世界也喝彩。元首親自邀請女導演裡芬施塔爾出馬,為納粹黨代會拍攝電影,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為了拍好片子,希特勒跟裡芬施塔爾說,&ldo;我不希望把黨代會拍成一部索然無味的影片,也不是純粹的電影新聞,而是一部富有藝術性的紀錄片&rdo;,甚至許諾&ldo;黨絕對不會幹涉您的工作&rdo;。裡芬施塔爾沒有辜負元首的厚望,《意志的勝利》這部褐色經典成功地將納粹政治藝術化。戈培爾稱讚它&ldo;成功地擺脫了陷入簡單宣傳的危險&rdo;,將偉大時代的激越旋律&ldo;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rdo;。
對人民而言,極權國家的裡芬施塔爾式的文藝創新,依然是一種宣傳,一種灌輸,一種征服群眾的工具。
&ldo;各家報紙都受到指示&rdo;
在納粹德國權力無所不管,一切事務都要以權力意志為轉移。
不過,就媒體而言,納粹政權的無所不管,並不意味著第三帝國的文化事業都是國營或黨有。恰恰相反,報刊電影等等,可以私人經營。它留給後世的一條教訓就是,不準許媒體私有肯定意味著沒有自由,但準許媒體私有不見得就等於自由。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