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5 頁)
次子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簷上。莫非是壁虎的變種?
三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是比龍小。其性好鳴,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據說,因為他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便大聲鳴叫不止。於是人們便將他的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原來是各膽小鬼呀!
四子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牢頭,不喜歡,一定很兇吧。
五子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這傢伙絕對貪吃鬼一個!不過他這麼愛吃,做菜的本領也應該非同一般吧。
當林飛越看到饕餮是笑了,呵呵。。。想不到龍的第五個兒子和自己一樣,都是個好吃鬼。林飛越想這傢伙絕對貪吃鬼一個!不過他這麼愛吃,做菜的本領也應該非同一般吧。林飛越想就注重的看了下饕餮的介紹。“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饕餮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辭海》在解釋饕字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
上面幾段話裡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饕餮是一種“惡獸”,而不是魚蛇蟒鱷,不屬於魚類或爬行類。《辭海》中還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紋。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認出那個兇惡的猛獸像誰,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圓眼吊睛,兇狠無比。
二是,饕餮甚貪食。這個特徵鮮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極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不信可以讓人去問老牧民,天下最“貪食的惡獸”是誰?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貪”就是狼性的代名詞。董仲舒說秦“以貪狼為俗”,也把貪與狼相併列。
中國人形容貪食總是用“狼吞虎嚥”,而且還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貪食。形容貪心都說“狼子野心”,不會說“虎子野心”。
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徵,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
三是,饕餮成為商周鼎的主要紋飾,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寶鼎是華夏民族在青銅時代的立國之重器。
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徵至高無上王權的神器和禮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華夏先民心目中處於民族“圖騰柱”的地位。
林飛越想不到饕餮的地位還這麼高啊。林飛越邊看邊吃,拿出一個豆子往嘴裡一丟,直接吞到肚子裡了。讓林飛越好不鬱悶。可是林飛越馬上就覺得不對勁了,肚子開始痛了,很脹很脹,十分的難受,林飛越看剛剛自己吃了什麼豆子,可是林飛越並沒有看到陸玲瓏的糕點中有豆子。
林飛越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可是肚子疼的讓林飛越只能在床上打滾。連發出聲音的力氣都沒有了。慢慢的林飛越意識有點迷糊了,他還想看到自己有死了。林飛越看到最後的一幕是那本《中國古代神獸集》還翻在饕餮,那一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