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2/3 頁)
對兩個故鄉‐‐湖南和新疆的感情‐‐
衡嶽蒼蒼,湘水泱泱,
吾人故土,耿耿難忘。
胸懷祖國,建設新疆,
飲天山水,食戈壁糧。
喜十三大,日月同光,
嬋娟千里,相祝壽昌。
石城鄉友,濟濟一堂,
開懷暢敘,共譜華章。
我們的人名錄,無疑是自己在故鄉面前,替故鄉寫的一份份尋人啟事。
杜頌先:跨到新疆來,又割葦子又打狼(1)
我1951年5月參軍時,也是買了厚底鞋,然後再在裡面填上棉花、布片才勉強夠了身高的。我的進疆,有一些&ldo;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rdo;的味道。我父親原在飛機製造修理廠工作,後來,工廠從湖南搬到貴州,父親失業了,為了謀事,他曾經想到新疆謀生,已經到了酒泉,因實在忍受不了那無邊荒涼帶來的恐懼,半道折回了。這些,他跟我講過,希望以此打消我的西行夢想。但他沒有成功。他總想著女兒肯定會在某一天像他一樣逃也似的跑回故鄉來。可直到他離開人世,我還在新疆。
我覺得自己沒有白來新疆,總的來說是幸福的。當然也有一些坎坎坷坷的事,但誰的人生又總是一帆風順的呢?我們原來有首歌謠,我唱給你聽聽吧‐‐
走長路,出陽關,
不怨爹,不怨娘,
只怨孩兒腿太長,
一步跨到新疆來,
又割葦子又打狼……
我入伍後,一直在兵團後勤部財務處工作。1954年10月,我主動要求調到了安集海。
我當時的想法與很多人一樣,越艱苦的地方越光榮。
安集海當時是夠艱苦的。我到達那裡時,正是隆冬季節。那是一個新墾區,在水利工程處的指揮下,上萬人兵分兩路,同時出擊,一路人馬負責挖渠修水庫,另一路人馬負責開荒造田。水利戰士們住帳篷,喝雪水,每天勞動十幾個小時;開荒部隊則正集中火力猛攻肅州戶等地,他們睡地窩子,喝鹽鹼水,跟古榆、紅柳、梭梭和蘆葦較量。那裡除了幹部,其餘的全是勞改人員;有二十多名婦女,都已結過婚,她們住在幾頂帳篷裡。沒有結婚的就我一個,我就自己挖了個小地窩子住下。沒門沒窗,勞改人員又那麼多,我睡覺老睡不踏實,就在門口放了兩盆水,心想若有不軌之徒,水盆被碰翻,有了響動,就會被驚醒。
那些天每天要勞動十五六個小時,有時,凌晨兩點鐘就得起來打爬犁,拉肥料和沙子。我勞動不到半年,體重就減少了二十多公斤,降到了我當兵時的三十五公斤‐‐當年,由於體重不夠,不能當兵,我跑到湘江邊拾了兩塊石頭揣在衣兜裡,才夠了體重。
半年之後,我們拿下了長達四十公里的引水渠和總乾渠,接著又一氣呵成,完成了安集海水庫一期工程和所有配套工程。也就是一年時間,十幾萬畝荒原就變成了良田。
1956年年底,開發安集海的第一場戰役勝利結束,新華社立即將這一訊息通告全國,&ldo;我國最大的一個以植棉為主的農場,正在新疆著名產棉區瑪納斯河流域的安集海地區建成,面積四十二萬多畝。&rdo;《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對此做了記錄,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紀錄片。
追憶往事,我總是不勝感慨。那時候的人,思想單純,生活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真是不知道苦是什麼東西,只知道真拼實幹。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