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1/3 頁)
以下是《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的白話文翻譯與擴充套件版本,忠實於《史記》的原意,並結合歷史背景,詳細講述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年)至司馬遷所處時期(公元前122年)列侯的分封與興衰,以及這一時期的政治背景、制度變革及其歷史意義。原文結構複雜,本文用表示標題的層級,以方便閱讀,多一個表示層級低一級。
---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白話文翻譯與擴充套件
---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的背景與意義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是司馬遷記載漢武帝時期列侯分封情況的重要篇章。年表主要記錄了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間的列侯封爵、削爵、廢侯等事件。這一時期是漢武帝大力推動中央集權、徹底削弱分封制的重要階段,也是漢朝由“文景之治”的積累向武帝強盛的轉變期。
司馬遷透過這一年表,詳細列出了漢武帝時期的列侯分封情況,包括封侯的依據、列侯的功績和最終的結局。他在年表中不僅記錄了列侯的個人命運,還揭示了漢武帝加強中央權力、重塑政治格局的歷史背景。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對漢武帝時期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變革的記錄,也是對列侯制度興衰及其歷史規律的深刻反思。
---
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背景
建元年號的由來與漢武帝的即位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40年),景帝去世,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他改年號為“建元”,開啟了漢朝政治、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新階段。漢武帝即位初期,延續了“文景之治”期間的寬政休養政策,但很快他開始推行一系列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
漢武帝時期的中央集權與列侯的地位
漢武帝透過削藩、推恩令、鹽鐵專賣等政策,不斷削弱諸侯國和列侯的權力,將原本由分封制造成的地方割據勢力逐步納入中央控制。這一時期列侯的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
1 列侯的來源
漢武帝時期的列侯主要分為兩類:功臣列侯與外戚列侯。功臣列侯主要因戰功或其他重大貢獻而受封;外戚列侯則因與皇室的親緣關係而獲得封爵。
2 列侯的削弱
儘管漢武帝繼續分封列侯,但他們的實際權力被大幅削弱,列侯的封地與經濟來源受到嚴格控制。此外,漢武帝透過推恩令等政策,將封地進一步分割,防止地方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
---
漢武帝時期的列侯興衰
功臣列侯的分封與命運
漢武帝時期,列侯的分封多以戰功為依據,尤其是在對匈奴、西南夷等邊疆地區的軍事行動中立下功勞的將領。
1 衛青與霍去病:軍事功臣的封侯
- 衛青:衛青因對匈奴作戰的輝煌戰績,被封為“長平侯”,成為漢武帝時期最重要的軍事功臣之一。他不僅地位顯赫,而且機智謹慎,得以善終。
- 霍去病: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年輕有為,因在河西戰役中大破匈奴,被封為“冠軍侯”。然而,霍去病英年早逝,未能長期享受封侯的榮光。
2 李廣與其後人:悲劇的命運
李廣一生征戰匈奴,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封侯,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遺憾人物。其後人李敢因衝撞權臣衛青被殺,李氏家族在漢武帝時期的命運多舛。
3 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英雄
張騫因出使西域,為漢朝開闢絲綢之路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封為“博望侯”。他的封侯體現了漢武帝對外交功臣的重視。
---
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