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2/3 頁)
統一樣‐‐沒有好下場,甚至下不了臺。也許,要把這戲再唱下去,只有換戲班子,連行頭都換過。努爾哈赤的子孫們倒是做到了這一點,可惜同樣無濟於事。我們看到,雍正皇帝,這個最賣力的演員,儘管唱工做工俱佳,臺下響起的,也仍是一片倒彩。更何況,這種倒彩並不是第一次響起。早在雍正甚至在海瑞之前,就響起過好幾回了。
這就不能不往深裡想想了。
的確,如果問題的癥結不在個人品質而在社會制度,那麼,我們就很想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它又為什麼會走向山窮水盡?
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誠如黃仁宇先生所言,是&ldo;以道德代法制&rdo;。也就是說,用道德和禮儀來管理社會,治理國家。這樣一種管理和治理方式,就叫&ldo;德治&rdo;和&ldo;禮治&rdo;,不是我們現在主張的&ldo;法治&rdo;,也不是通常以為的&ldo;人治&rdo;。
中國文化並不十分千萬人治,當然也不十分反對人治。因為中國文化認為,再好的法,也要人來執行。如果人不行,那麼法再好,也不頂用,這就叫&ldo;有治人無治法&rdo;(只有能治理國家的人,沒有能治理國家的法)。但法治不行,人治就行麼?也不行。第一,再好的人,也要死。人一死,他的政治也就結束,這就叫&ldo;其人存則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rdo;(《禮記&iddot;中庸》)。國家要長治久安,當然不能寄希望於這種&ldo;人亡政息&rdo;的&ldo;人治&rdo;。第二,人有善有惡,有賢有愚。如果國家的生死存亡繫於一人之身,便危險多多,極不可靠。這個&ldo;一人&rdo;是善人賢君還好說,倘若是惡棍笨蛋,則如祖宗社稷天下蒼生何?由是之故,中國文體又並不贊成人治,至少並不像時下學術界認為的那樣贊成人治。
實際上,中國文化是不可能贊成人治的。所謂&ldo;人治&rdo;,說到底,就是&ldo;個人政治&rdo;或&ldo;一人政治&rdo;,也就是依靠個人的意志、魅力和權威、威望來實現治理。這種方式,歷史上也有,但卻在本質上與中國文化的精神相悖,因此只能是特例,不能是常規。我在《閒話中國人》一書中已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群體意識。依照群體意識,個人總是渺小的、卑微的、脆弱的、無足輕重和微不足道的。即便貴為天子,也如此。他們即便有再大的成就,也得說是&ldo;賴祖宗神靈福佑,天下臣民同心同德,共襄大業&rdo;云云。如果他不這樣說,這樣做,當真獨往獨來,自行其是,一意孤行,那他就是&ldo;民賊&rdo;,就是&ldo;獨夫&rdo;,可以&ldo;天下共誅之,天下共討之&rdo;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此,怎麼會贊成迷信和依靠個人的&ldo;人治&rdo;?
其實,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之所以落得個悲劇的結局,就因為他們都是&ldo;人治主義者&rdo;。倔們都在相當程度上,相信只要個人品質優秀,能力強,威望高,本領大,就能包打天下。項羽迷信自己的個人能力,海瑞迷信自己的道德品質,曹操、武則天、雍正則迷信自己的意志和鐵腕,一手遮天,獨斷專行。他們既然如此地與中國文化的思想核心相悖,當然也就無法得到這個文化的首肯和認同。
毫無疑問,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過人治的現象。但我們必須注意,那多半出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比方說,在動亂年代,或建國之初。這是,禮已壞而樂已崩,毛漢和禮治系統失靈,便只好寄希望於&ldo;人治&rdo;和&ldo;治人&rdo;。尤其是在天下大亂改朝換代的年代,某些英雄人物確乎可能憑藉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