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力大,一旦穿透裝甲,必將車毀人亡。
空心裝藥破甲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反坦克彈藥。由於最
古老的反坦克穿甲彈當時面對加厚的坦克裝甲已無技可施,於是出現了這種彈。
它對裝甲的破壞作用不是象穿甲彈那樣是靠機械動能,而是靠彈丸本身裝填的炸
藥釋放的化學能,巧妙地利用了聚能作用(尤如經過凸透鏡會聚的陽光,可以把
紙燒穿)大大提高了穿透裝甲的能力,推動了反坦克武器的大發展。由於它不要
求發射武器的高初速,武器的作用只是把彈準確送到目標上,穿透目標全靠彈丸
所帶的炸藥,於是除了火炮能發射破甲彈,小至手持反坦克火箭、反坦克手榴彈、
槍榴彈,大到各種反坦克火箭、反坦克飛彈、反坦克地雷、反坦克子母彈等其破
甲的原理都一樣。
碎甲彈也是靠彈丸所攜帶炸藥在目標處爆炸時所釋放的化學能,所不同的是
它是透過把塑性炸藥緊貼在裝甲的外表面上起爆,利用爆炸波在裝甲介質中的作
用將裝甲內表面撕裂而對車體內的人員、設施進行毀傷的,其實裝甲並未被穿透,
只是內表面產生了崩落效應。
什麼是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一種採用直接瞄準、專用於對坦克和裝甲目標進行攻擊的火炮,
曾用過戰防炮之類的名稱。反坦克加農炮具有身管長,初速大、彈道低伸,瞄準
速度和發射速度較高、彈丸飛行速度快等特。反坦克炮按機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
自行式,按炮管結構可分為滑膛炮和線膛炮。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種車炮結合,能夠自行機動和發射的反坦克炮。按行動部
分結構,它可分為履帶式、半履帶式、輪式和輪履合一式等;按防護程度,可分
為全裝甲式和半裝甲式自行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自從1916年英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使用坦克以後,坦克與反坦克武器
的發展日臻完善。當時,德軍用來對付英法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戰炮。一
次大戰以後,瑞典、德國等相繼發展了20毫米、37毫米、47毫米反坦克炮,由於
當時坦克裝甲厚度只有6 ~18毫米,所以許多國家認為用37毫米反坦克炮發射鎢
芯穿甲彈足以穿透坦克裝甲。
1941年,德軍將一輛蘇軍kbi 型重型坦克圍困了3 天,先是調了一個炮兵連,
用6 門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蘇軍坦克射擊,結果炮彈全被反彈,無法擊穿裝甲
;夜晚德軍又派12名工兵用炸藥炸,仍朱奏效;之後又用6 輛坦克進行轟擊,結
果蘇軍坦克被擊毀。後查明,雖先後發射了上百發炮彈,但只有2 發88毫米炮彈
擊穿了裝甲。在二次大戰中,隨著重型坦克裝甲厚度猛增至70~100 毫米,反坦
克炮的口徑也隨之增大到57~100 毫米,戰前那種認為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就能
摧毀坦克的說法,在蘇軍kbi 坦克中彈百發
----------------------- 頁面18-----------------------
未能擊穿的事件發生之後,便很快得以糾正。二戰中反坦克炮得以迅速發展,
僅前蘇聯1943年就生產了23200 門,當時反坦克炮的初速就已達900 ~1000米/
秒,穿甲